随着“白露”时节的到来,昼夜温差变大,水中各种理化因子也随之发生变化,形成一年中的第二个水产病害发生高峰期。如果不及时改善养殖环境,加强饲养管理,极易出现水产养殖病害的“白露瘟”现象,应加强近期池塘水质的管理。
一是根据养殖水体的实际状况,延长增氧机的开机时间,没有增氧机的通过水泵或船尾螺旋桨,搅动池水,增强水体的上下交换和流动,消除水底缺氧的现象,避免缺氧浮头的发生。
二是应根据水色和藻相少量多次分批加换新水,降低池塘水质的肥度,增加藻类的多样性,避免单一藻类过量繁殖导致水体老化;视不同养殖品种适当增加池水的深度,将池塘水体深度控制在1.5米左右,避免因水位太浅引起水温突变造成养殖动物应激反应,同时应注意避免药害中毒事故的发生。
三是加强巡塘管理,河蟹、青虾池塘如果水草发生腐烂应及时捞出,防止腐败沉入池底产生毒素恶化水质。
四是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根据水质情况合理投放微生物制剂,降解水体中有害物质,改善水质,抑制有害病菌繁殖蔓延。
五是每隔10天每立方米水体用10克生石灰化浆全池泼洒消毒水体,同时可补充水体钙质,调节水体pH值。
六是坚持科学投喂,视天气和池塘情况,一方面逐步增加动物性饲料的投喂比例,加快养殖动物的生长;另一方面投喂饲料的量应保证在2小时内吃完为宜,防止过剩的饲料在水体中发酵增加水体中氨氮、硫化氢和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引起养殖动物中毒或诱发疾病的发生。
七是放养密度较高的池塘和养殖南美白对虾、鳜鱼等对温差变化较为敏感品种的池塘可采取捕大留小的方法,降低池塘内的养殖密度,避免雷暴雨天气或气温骤降时出现应激引起暴发性疫病的发生。
一旦水产养殖动物发生疾病,可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品正确施用。随着河蟹、南美白对虾等水产品集中上市时节的日益临近,在使用药物进行防治时应注意药物的休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