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类
养殖是一门综合性的自然科学,是动物饲养科学中一门独立的科学,它包括池塘养鱼和天然水域增养殖,池塘养鱼是淡水鱼类养殖的主要部分,它具有水面较小,人工容易控制,便于进行精养,并且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特点。据目前统计泸水县拥有大小池塘水面254亩,由于养水面少、养鱼技术落后、池塘养鱼产量低,致使县内鱼类市场长期以来被保山、大理、芒市等地所占领,以致难以促使池塘养鱼成为家庭脱贫致富的支柱性产业,针对这一现状,现将池塘养殖技术要点作粗浅的阐述,以供池塘养殖户参与。 全县大面积的池塘都以养殖鲤鱼、草鱼为主,适当搭配,鲢、鳙鱼、罗非鱼、青鱼等,从而可见泸水养殖品种单一,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要进一步丰富人民的菜篮子,提高养殖效益,在养殖常规
水产品的同时,还要养殖
特种水产品,在此主要介绍常规鱼、鲤鱼、草鱼、罗非鱼的养殖技术和特种水产品斑点叉尾鮰和红鳟鱼的养殖技术要点。 一、常规鱼类池塘养殖技术: 1、投放鱼苗前池塘的准备 ①清塘:池塘环境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目前,有很多鱼塘都是土塘,要进行健康养殖就必须对池塘加以整理。清理池塘有三条:a、杀灭对鱼苗有害的野杂鱼和水生昆虫;b、清除杂草、池塘中的淤泥和细菌病原体、寄生虫;c、加固塘基。清淤后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一般都是带水清塘,1米水深每亩可用60—70kg生石灰或漂白粉5—7kg加水化开,全池泼洒。消毒时应选择晴天中午温度较高时进行,这样提高清塘消毒的效果。 ②池塘施肥(肥水)。池塘施肥的作用:为了更好繁殖池塘中鱼类的各种饵料生物,以提高鱼类丰富的天然饵料,从而提高鱼苗的成活率,并且能降低成本,提高鱼产量。施肥的方法有多种,现根据当地条件介绍两种简单的施肥方法:a、绿肥施法:可采用各种天然生无毒的青草、水草、树叶、嫩枝芽或各种人工栽培的植物。绿肥植物在水中易腐烂分解,施用绿肥时,把绿肥堆放在池塘角的水中,经常翻动,加速其腐烂分解,最后把不易腐烂的部分捞出。绿肥用量,一般每亩200—300kg,施追肥时每次每亩100—150kg,每5—7天施一次。B、粪肥施:一般指人粪和家畜、家禽粪尿等。施肥时,可根据池塘的肥度和肥料质量而定,一般每亩用量为200—300kg,指半湿半干的粪肥。如刚进行排水清塘,可将肥料均匀撤布于塘底浅水中,使其阳光下曝晒,水温升高,加快分解分化,3—4天后即可加满水,再隔7—8天即可放鱼。 2、因地制宜、合理选苗、放苗 ①鱼苗的选择注意观察以下几点:a、规格整齐、头小背厚、体色光亮、肌肉润泽、无寄生虫;b、行动活泼、集群游泳,受惊时迅速成群潜入水底,抢食能入强;在水容器中喜欢在水下活动,并逆水游泳。 ②合理放养:目前池塘中常进行养殖的品种有草鱼、鲤鱼、白鲢鱼、花鲢鱼、鲫鱼、罗非鱼等,因此要做到因地制宜、合理放养,首先必须掌握了解各品种的各种习性和食性:如草鱼,以食绿草和其它蔬菜类的绿色植物为主,生活在水体的中层,日进食为体重的30%;鲤鱼:以食混合
饲料,小型鲜活昆虫为主,生活在水体的中下层,日进食量为体重的3—5%;罗非鱼、杂食性鱼类、稍偏含蛋白质高的粮食作物,也可吸食水面漂浮的面粉类小颗粒,生活在水体中上层、日进食量为体重的2—2.5%。其次是在此基础上根据养殖鱼池所处的周围环境,饲料种类的来源等进行合理放养。依照本县的具体实际,常用的放养比例应为下列两种:a、以草鱼为主的饲养方式:草鱼苗70%、鲤鱼苗15%、花白鲢5%、罗非鱼苗10%;b、以鲤鱼为主的饲养方式:鲤鱼75%、草鱼5%、罗非鱼20%。放养鱼苗一般是在1.2—1.5米水深时放养最为适宜,并且要合理选择放养密度和种类,才能使池鱼很好利用水体空间,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饵料系数,达到最好的效益。 3、饲养 目前有不少养殖户们沿用以投喂青饲料为主的传统养殖方式,并将这种养殖方式的应用范围扩大,发展成多样化的格局。虽然青饲料养鱼不乏其优点,但也存在着诸多不利于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的弊端。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普遍养殖户的效益不高,部分养殖户严重亏损,为此,我们提醒广大养殖户切不可将青饲料作为主要的营养源或唯一的养鱼饲料。特别是主养鲤鱼的池塘,要以混合颗粒饲料为主,适当的搭配青饲料饲养。 ①在饲养时,必须选用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指标的配合饲料,小鱼苗期间(3—6寸)一般投喂1.0型号的饲料,蛋白质在38—40左右;随着鱼苗的不断长大,要选用不同型号规格饲料,如:0.2—0.3市斤的鱼应选用规格为1.5的颗粒饲料;0.4—0.5市斤的鱼苗应选用规格为2.0的饲料,蛋白质应34—36之间;成鱼期间,饲料应选择2.5—3.5型号的饲料,蛋白质在30左右,总之要根据鱼苗的大小,合理选择颗粒的大小和蛋白含量,是提高鱼的生长速度,降低成本的唯一途径。 ②投喂饵饲料必须实行定时、定质、定量、定位“四定”方针。a、定时:是指在日常投饲料中,必须制定相同时间进行投喂饲料,使鱼群形成正常的生活习性,一般以喂草为主的池塘,每日两次,上午8—9点为第一餐,下午2—3点为第二餐;以混合饲料为主的池塘:小鱼期间每天喂五餐,早上7:30喂第一餐;10:30喂第二餐;下午1:30喂第三餐,4:30喂第四餐,7:30喂第五餐;成鱼期间每天喂三餐,早上8点喂第一餐,中午1点为第二餐,下午6点为第三餐。b、定质:保证所投饲料不过期,不变质,同时品种不要随意更改。在投喂以草料为主的池塘中,在下午黄昏前应及时捞去当天的草楂,以便防止水质污染和鱼病发生。c、定量:是指每日投喂的数量根据鱼体摄食量和季节的不同而确定,一般在夏秋季加大投喂量,冬春季减少投喂量,不能随意增减。d、定位:是指在池塘中固定一定位置的饲料台,固定鱼群的投食场所,一般在进水口旁,以保证水质不受污染和方便鱼病的防治,保证溶氧充足,食量充沛。 4、鱼病防治 在养殖过程中,鱼病的高发季节3—10月份,在此期间,应做好鱼病的预防工作。若控制不好,会造成是大批死亡,因此,防治原则所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做到早防、早治,首先要以预防为主,要加强水质管理,养殖水体的偏肥、褐、绿为好,PH值在7—8.5之间。成鱼养殖水深可达1.5m以上,养殖过程中进行换水,每周注入2—3次,每次注水20—30cm,其次,定期消毒,如果在水温18—25℃时,每月消毒一次,水温25—28℃时,每20天消毒一次,28℃以上时每15天消毒一次,实际操作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消毒用药为生石灰、漂白粉、二氧化氯、敌百虫四种药轮换使用。生石灰用量10—15kg/亩、米,漂白粉用量为0.6—1公斤/亩、米;具体使用量视水质、水温而定,肥水多用、水瘦少用、低温多用、高温少用,化浆全池均匀泼撒。二氧化氯按说明调配后施用,敌百虫用量一般每立方米水体用敌百虫0.5ppm,苗种减半使用,其次是鱼病的正确诊断,诊断鱼病运用直观、镜检,解剖等多种手段,综合水体环境因素、确定养殖品种病害的致病原因,如是细菌病毒、寄生虫,还是水质污染缺氧其他原因,鱼病诊断中,在我们泸水还没有鱼病的检测仪器,包括水产站也没有资金购置此套设备,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通过多年生产实践,总结归纳了以下十例相似症状,不同鱼病的诊断方法供参考: ①鱼在池边聚集周游或头撞岸边的症状:这可能是跑马病、白头白嘴病、车轮虫病或泛池、中毒,跑马病鱼成群围绕池塘边缘不停狂游,驱之难散、像跑马一样;细菌性白头白嘴病应在池边仔细观察,病鱼头顶和嘴周围发白成灰白色绒毛状物,时常散乱飘浮在池塘的下风处;如果仅嘴周围发白,口腔充塞粘液,张闭失灵,而头部呈红色,鳃盖张开,鳃丝鲜红的则是车轮虫病;泛池往往是鱼浮出水面呼吸,严重时狂游乱窜或横卧水面,致死的鱼,嘴下唇突出;而中毒的鱼则表现为散乱浮头状翻肚皮,严重者很快出现大批死亡(包括野杂鱼),有的死鱼眼球充血或突出。 ②鱼类漂浮水面,呈“浮头”症状:这是气泡病、原生动物鳃病、缺氧浮头或萎瘪病所共有,如鱼肠道中有气泡、或体表、鳍条、鳃丝上附有许多小气泡,而沉不下去的是气泡病;原生动物鳃病是其侵害鳃部,使其鳃丝鲜红,粘液增多,主要危害一龄草鱼;仅鱼的下唇突出,而无其它症状者为缺氧浮头,常发生于夜间至清晨,萎瘪病的病鱼头大体瘦,背似刀刃,散乱漂浮在水面。 ③急躁不安、狂游乱窜或跳跃现象:有疯狂病、中华鳋病、鱼鲺病、锚头鳋病及复口吸虫病。疯狂病和鲢中华鳋病均是危害鲢、鳙鱼的,疯狂病鱼脊柱弯曲,整个尾部极度上翘,脑颅发黄,在水中狂游打圈,时而钻入水中,时而浮于水面;而鲢中华鳋病病鱼脊柱不弯,尾鳍仅上叶常露出水面,只在水面打转或狂游,且鳃丝末端挂有许多白色蝇蛆小虫;大中华鳋病只寄生于草鱼、青鱼鳃部,病鱼有跳跃不安现象,而与鲢中华鳋病的病鱼一般不跳跃相区别;鲺病可仔细观察病鱼体表,有形似臭虫状的虫体在爬行为鲺病;如像针状虫体持于病鱼体表,虫体头部寄生在鱼肌肉或鳞片下,鳞片呈点状发炎红肿是锚头鳋病;复口吸虫病的病鱼眼球充血突出,眼珠混浊呈乳白色,严重者眼睛脱落。 ④鳃盖张开症状的鱼病:包括车轮虫病和指坏虫病。指环虫病鳃丝呈暗灰色或苍白色,多粘液,鳃部显著浮肿;而车轮虫病则鳃丝鲜红,有“红头白嘴”症状,集群狂游。 ⑤鳃呈苍白色,体色发黑的症状:有指环虫病、鳃霉病、烂鲤病、侧殖吸虫病。其区别特征是:指环虫病病鱼鳃盖张开;鳃霉病鱼鳃丝有点状充血或出血现象,常暴发性急剧死亡,而烂鲤病则头部特别乌鳃丝腐烂或半有半透明的“开天窗”症状,侧殖吸虫病的病鱼闭口不食,肠道被大量虫体堵塞膨大的特点。 ⑥体表有出血症状,鳃基充血或蛀鳍:包括赤皮病、暴发性流行病、疖疮病、打印病、锚头鳋病和肠炎病,其赤皮病鱼体鳞片脱落,鳍条折断,体表充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