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秋冬猪病有特点措施得力好防治

  今秋冬规模化猪场猪病多以表现高热症状的混合感染为主,控制难度越来越大。蓝耳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等频发,免疫抑制普遍存在,呼吸道疾病有所抬头,霉菌毒素危害呈现越来越严重的态势。为此,分析病情,确定灵活的控制措施,已是规模化猪场迫在眉睫的任务。

  预防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 饲喂科学配比的全价饲料,注意圈舍通风换气和防寒保暖。猪场要设多道消毒防线,消毒防范制度要执行到位,避免外人进入场内,尤其是买猪车要在距场 500 米外彻底消毒后方可接近猪场,买猪人、卖饲料人不得随便进入场区。除常规消毒外,大风过后要及时消毒,要防止人为造成消毒药药效降低,确保消毒效果。灭蝇、灭蚊、灭鼠工作要常抓不懈,避免猪场笼养鸟和养其他动物。不用发霉变质的饲料喂猪,控制猪摄入霉菌毒素。

  科学免疫要结合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制定科学化的免疫程序,并做到有效免疫。尤其是猪瘟疫苗、细小病毒病疫苗、伪狂犬病疫苗的免疫要切实抓好,两胎以后的母猪可停止细小病毒病疫苗的免疫,但产第一胎前一定要免疫。同时要用益生菌、中药等做好猪群药物保健。

  加强兽医卫生监督管理 各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兽医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规定和农业部提出的重大动物疫病“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一律进行无害化处理”的要求,坚决制止有病就卖,散发疫原现象的发生。各级政府要切实做好重大动物疫病的扑杀补偿工作,这是至关重要的。

  定期驱虫每 3 个月全场驱虫一次,可有效提高饲料报酬率,避免因寄生虫引起的肌体抗病力下降。

  做好药物预防 方案一:林可霉素+氟苯尼考、强力霉素+氟苯尼考,用任意一种组合(按在每吨饲料或饮水中的规定用量)分别于猪 5~6 周龄、8~9 周龄、11~12 周龄、16~17 周龄各用 1 周。

  采用脉冲式给药,可以有效防止细菌或寄生虫的混合感染,增强猪的抵抗力,控制猪高热病的发生。方案二:在每吨饲料中加入支原净 100 克、10%的氟苯尼考 600 克、10%的多西环素 1000~1500克、清瘟败毒散 2000 克、70%的黄芪多糖 500 克,连喂 7~10 天,每月两次。方案三:在每吨饲料中加入 500 克 10%多西环素、600 克黄连解毒散,连用 5 天;间隔 15 天,在每吨饲料中加入300 克泰妙菌素和 500 克 10%的氟苯尼考,连喂 5 天。

  流行特点

  蓝耳病虽有所缓和,但仍不容忽视据了解,近两年我国局部地区的高热病依然断断续续。不同猪场的发病情况虽有所差异,但基本上均以猪发烧、体表皮肤发红、耳朵发绀、咳喘、呼吸迫促、腹泻、出现神经症状以及母猪繁殖障碍等为主要症状。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猪场主要的细菌性疾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世界性分布的条件性疾病,近年来由于受饲养管理、环境条件、霉菌毒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加上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普遍存在,为本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而不少猪场发生了本病,又常被忽视或误诊误治,令其得以流行。

  霉菌毒素危害越来越严重,却未引起应有关注 由于霉菌的无处不在,而一般猪场仓储条件有限、检测手段缺乏,加上技术人员缺少防范意识,饲料霉菌毒素对猪群的危害已经极为普遍,蒙受惨重经济损失的个案屡见不鲜。不少专家学者曾为此连篇累牍地发出警告,但很多养猪场尚未对此给予应有关注,饲料霉菌毒素的危害仍然呈现越来越严重的发展态势。

  免疫抑制现象日趋严重,导致免疫效果下降当前,许多规模化猪场的技术员都在抱怨,过去接种疫苗,一打就灵,效果很好,而现在免疫接种越来越频繁,疾病却有增无减,于是把免疫失败归咎于疫苗质量。一般说来,免疫失败不排除疫苗质量因素(特别是疫苗的运输和管理因素导致的质量问题),但目前由于各种免疫抑制性因素的存在,造成猪体免疫系统组织器官的普遍缺损和破坏,使免疫细胞减少、凋亡或影响免疫细胞活性,干扰抗原递呈,抑制或阻断免疫抗体形成,无法完成正常的免疫反应,导致出现免疫干扰或免疫缺陷,这才是目前免疫失败的真正原因。

  多重感染依然是疾病流行的主要形式,病毒病仍然扮演重要角色 病原的多重感染是近几年来猪病流行的主要形式,从 2009 年猪病的临床观察和剖检变化看依然如此,其中蓝耳病、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非典型猪瘟等病毒性疾病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常继发或混合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病、链球菌病、弓形体病、附红细胞体病等,促使病情复杂化。临床上多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症状出现,剖检变化错综复杂,以蓝耳病、猪肺炎支原体病为主的呼吸道症状及呼吸器官的典型变化和广泛性损害,几乎见于所有病猪群中。这不但导致了猪群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同时,由于临床表现复杂,还给一线兽医技术人员的诊疗工作加大了难度。

  呼吸道病综合征比较普遍,且常年不息近年来,猪呼吸道病综合征的普遍发生,对猪群造成了严重危害,许多养猪场为防控本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结果是疫病非但没能得到有效控制,而且还导致了生产上的恶性循环。由于本病病因多、病原复杂,防控难度较大,当前本病的发生与流行几乎遍及所有养猪场,且无时不在,常年不息,是影响猪场经济效益的顽固性疾病。

  治疗措施

  提高免疫力,防止继发感染对今秋猪病的治疗,应本着提高免疫力,防止继发感染的原则。增强免疫机能的药物可选用黄芪多糖、维生素 C、亚硒酸钠和维生素 E;抗病毒的中草药可选用金银花、千里光、蛇舌草、大黄、大青叶(板蓝根)、鱼腥草、黄连、黄檗、蒲公英、水灯芯等,凡清热解毒类中草药对治疗和稳定病情都有较好的作用,各地可根据本地草药资源灵活使用。方案一:按猪每公斤体重注射猪免疫球蛋白 0.2 毫克,每天 1 次;按猪每公斤体重注射 20%间甲氧嘧啶注射液 0.1~0.3 毫升和黄芪多糖注射液 0.2 毫升,每天 2 次,分点分别肌注,视病情轻重,连用 3~5 天。

  方案二:按猪每公斤体重注射复合免疫球蛋白 2 毫克,每天 1 次;按猪每公斤体重注射林可霉素 0 2 毫升和黄芪多糖 0.2 毫升,每天 1 次,分点分别肌注,连用 3~5 天。

  方案三:对混感严重猪群的治疗。当有附红细胞体、弓形体混合感染时,病猪皮肤发红比较明显,可按猪每 50 公斤体重用长效土霉素 10 毫升、按猪每 10 公斤体重用地塞米松磷酸钠 1~2 毫升,配合黄芪多糖注射液一次肌肉注射。当有链球菌混合感染时,建议使用头孢噻呋 0.5 克+阿莫西林 1 克+硫酸小诺-庆大霉素 1 克注射,以上用量为 100 公斤重猪的治疗量,同时配合黄芪多搪注射液进行治疗。  对呼吸道症状明显的猪,可用酒石酸泰乐菌素 625 万国际单位+左旋氧氟沙星 2克+阿莫西林 1 克,结合 10%板蓝根注射液 10 毫升进行肌肉注射,以上为 100 公斤重猪的治疗用量。当猪消化系统紊乱时,可使用 10%板蓝根注射液 10 毫升+10%氟苯尼考注射剂 10 毫升+10%强力霉素 10 毫升进行肌肉注射,以上为 100 公斤重猪的治疗用量。

  方案四:中药治疗。可用生石膏 40 克(先煎)、肥知母 20 克、生山栀 10 克、板蓝根 20 克、黑玄参 20 克、金银花 10 克、川大黄 30 克(后下)、炒枳壳 20 克、生甘草 10 克、鲜竹叶 30 克,水煎、去渣、候温,用胃管投服,每天 1 剂,连服 2~3 剂。对发病较慢的猪可采用此方,治愈率可在 70%以上。

  方案五:前 3 天选用高浓度的氟苯尼考、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多西环素等药物进行治疗,目的是控制继发感染(包括链球菌、附红细胞体、弓形体等),待猪病情基本稳定后,可选用转移因子稀释猪瘟疫苗(细胞苗)(体重在 50 公斤以上的猪每头用 40 头份,50 公斤以下的用 25 头份)进行接种。然后用转移因子再连用 2 天,每天 1 次。转移因子的用量为 5~10 毫升。

  分阶段辩证防治对于刚开始发病的猪,使用提高免疫力的药物,如用核糖核酸一侧注射,另一侧注射清热解毒类的中药稀释头孢类药物,连用 3 天,一般即可控制;若病猪出现呕吐,嘴边有黏液,嘴频繁拱地,有的猪不停蹭圈、转圈等神经症状时,可使用伪狂犬病疫苗加倍量紧急注射;若发病猪经过治疗后,体温正常、精神尚可,但食欲废绝、爱喝脏水,可注射猪瘟高免血清三联抗或者用猪瘟疫苗大剂量紧急注射;当治疗过程中发病猪出现皮肤发红、背部有针尖样的出血点,尿呈茶叶水样,后肢走路无力时,可用黄色素注射液或土霉素类药物进行注射,每天 1 次,治疗两次即可,注射时注意更换针头(一猪一针头),不可乱用所谓的治疗血虫病的复方磺胺类药物。

  在发病中后期,要实施对症治疗。可进行强心(注射樟脑磺酸钠或安钠咖),输液补充营养和能量(ATP、COA、肌苷)。对病重猪静脉输液(50 公斤猪):用&n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