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丹毒的检疫与处理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本病主要发生于猪,不同品种年龄的猪均易感,多发于3~12月龄的架子猪,其它动物、人也可感染,人患本病主要经皮肤损伤感染引起全身不适、发热和局部红肿,称为类丹毒。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炎热多雨季节多发。病猪、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病原体随粪、尿、唾液和鼻分泌物等排出体外,污染土壤、饲料、饮水等,然后经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而感染。

  一、宰前鉴定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3~5天。临床上一般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

  1、 急性型(败血型)个别猪可能不表现症状而突然死亡,多数病例体温升高达42℃以上,食欲废绝,不愿行动,便秘,皮肤上出现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红斑,指压褪色,常于3―4天死亡。

  2、 亚急性型(疹块型)其特征是在皮肤上出现疹块,病初食欲减退,精神不振,不愿走动,体温升高。发病后在背、胸、颈和四肢等部位出现红色菱形、方形等大小不等的疹块,稍隆起,界限明显,俗称“打火印”。

  3、 慢性型:由急性型或亚急性型转变而来,常见关节炎,关节肿大、变形、疼痛、跛行。溃疡性或椰菜样疣状赘生性心内膜炎,心律不齐、呼吸困难、贫血。

  二、宰后鉴定

  1、急性型(败血型):肉尸大片皮肤弥漫性充血发红,或在耳根、颈、腹及后肢内侧有密集的红斑,有时红斑扩大融合,成为大片红色,皮下脂肪也略带红色,俗称“大红袍”。淋巴结肿大、充血,切面多汁,有时轻度黄染,或有出血现象。胃及十二指肠、回肠粘膜上有小出血点,脾肿大呈樱桃红色或紫红色,质松软,包膜紧张,边缘纯圆,切面多血,肾脏表面、切面可见小点状出血点,肿大。肺充血或有轻度小叶性炎症。

  2、 亚急性型(疹块型):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的方形、圆形、或菱形疹块‘往往高出于皮面,呈白色、灰色或红色。

  3、慢性型:主要表现在心内膜上(特别是二尖瓣)有灰白色菜花赘生物,瓣膜变厚,关节肿大,变形,肿大的关节腔内常有纤维素性渗出物。

  三、鉴别诊断

  疹块型及慢性型猪丹毒不难鉴定,最困难的莫过于急性败血型猪丹毒,往往缺乏特异的表现,不易与猪瘟区别,可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尸体检查进行综合诊断,必要时进行化验室诊断,常用方法为采血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动物试验、全血平板凝集试验等。

  四、处理

  屠宰检疫中发现胴体及内脏有显著病变者,全部销毁。有轻微病变的胴体及内脏可在24小时内高温处理后出场。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