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流行病学

    1.传染源 

    目前PRRSV已经传入并流行于世界大多数猪群中,但对该病毒的起源和如何传入家猪群的情况还不确定。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康复猪在15周内可持续排毒,PRRSV可在猪上呼吸道和扁桃体存活相当长时间(≥5个月)。病猪、无症状的带毒猪、康复猪、病母猪所产的仔猪,可以通过鼻眼口的分泌物、死产胎儿胎衣及子宫排泄物、患病公猪的精液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及环境均含有PRRSV,该病毒在唾液42d、尿14d、精液43d可检测到,在液体污染物(井水、自来水、磷酸盐缓冲液、生理盐水)中存活3~11天,具有传染性。

    2.传播途径 

    PRRSV虽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但空气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或通过公猪的精液在同猪群间进行水平传播,也可以通过胎盘在母子间垂直传播。此外,风媒传播在本病流行中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气源性感染可以使本病在3km、甚至20km以内的猪场中传播;通过鼻腔内人工接种病料或细胞培养物可成功复制本病。不能忽视鸟类、鼠类、人类及运输工具在本病传播中的作用。PRRSV血清学阴性猪可通过口腔、鼻腔、肌肉内、子宫内、腹腔内接种感染,口、鼻的感染可能是自然感染的途径。

    3.易感动物 

    自然条件下,猪是唯一的易感动物,目前在许多国家的家猪和野猪均有报道。各种年龄猪对PRRSV都具有易感性,但以怀孕猪(特别是怀孕90日龄后)和初生仔猪最易感;育肥猪即便发病,症状也较缓和,造成生长率下降、死亡率增高、淘汰猪增多。性别和品种在易感性均无特异性。野在实验条件下对PRRSV具有易感性,在感染后5~24d可以从粪便排毒但自身不发病,可能是本病的贮存宿主。野鸡、珍珠鸡、康尼西鸡等其他禽类间的易感程度有所不同,以及最近报道鼠类是带毒者,在流行病学上占有一定潜在地位。

    4.流行特点

    PRRS新疫区多呈地方流行性、老疫区则多为散发性。本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PRRS的流行除与猪群调运密切相关外,还与猪舍的大小、猪群饲养密度、空气质量、健康状况等有关。环境因素(如温度低、湿度大、日照少等)也能促进本病传播。PRRS通常是随着主风向传播的,明显地呈"跳跃式"传播,距离可达20公里以上。该病在猪群内传播极快,在2~3个月内一个猪群的感染率可达95%。猪群内PRRSV的持续感染性也十分显著,PRRSV往往在感染猪场内无休止的循环传播,新生或购入敏感猪也是持续感染的原因之一。因为疫苗弱毒从免疫猪到未免疫猪的扩散,以及影响PRRSV流行很多因素,一般不能对本病感染区域的流行情况做出可靠的估计。

    本病的显著特征是产前一周发生流产或早产,生产成绩显著下降。在同一猪场内暴发本病停息后,又易再度暴发,其发病率显著增高。潜伏期因饲养环境不同有很大差异,不同毒株致病性的差异或许会造成不同的潜伏期。一般流行期为70~100日,最长可达4~6个月。青年猪感染后症状较为温和,母猪和仔猪症状较严重,母猪的死亡率较低,乳猪的死亡率很高(7%~75%)。本病在仔猪之间的传播比成年猪之间的传播更为容易。大流行后隐性感染病例增多,无临诊症状的猪也能传播本病,并持续数月。未感染PRRSV的地区一旦发生本病,发病率较高。 

    5.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流行病学特点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也不是人畜共患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不感染人。猪是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唯一宿主,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本病传播迅速,主要经呼吸道感染,当健康猪与病猪接触,如同圈饲养、频繁调运、高密度集中等,更容易导致本病发生和流行。散养猪群以及猪场卫生条件差、饲养管理不良、高温高湿、饲养密度过大,会加大生猪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