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本病传播快、传染性强、持续感染明显,发病后可在猪群迅速扩散和蔓延,给养猪业造成的损失较大,因此应严格执行兽医综合性防疫措施加以控制。控制蓝耳病,首先确定猪场的类型(可分为阳性/阴性场或受威胁区/稳定区,目前国内阴性猪场或稳定区较少),针对性地采取干预策略,然后再谈净化。
1.加强检疫
通过加强检疫,防止国外其他毒株传入国内,或防止养殖场内引入阳性带毒猪。检疫阳性猪只应根据国家相关法规规范及本场的流行情况,采取合理的处理措施。向阴性猪群中引入种猪时,至少应隔离3周,并经PRRS抗体检测阴性后才能混群。
2.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消毒,降低饲养密度,保持猪舍干燥、通风,创造适宜的养殖环境,减少生产应激因素。
阴性猪群或稳定区健康猪群应坚持自繁自养,减小健康猪同病毒接触,因生产需要从外引种时,应严格检疫,杜绝带毒猪引入易感猪群;配合严格的卫生消毒措施是可以建立一个完全没有由PRRSV感染的猪群。但这种做法在本病流行地区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当猪群因为没有抗体保护时,暴发本病往往是急性型,损失也很大;当受到疫情威胁时可进行灭活苗紧急免疫,并配合使用干扰素、转移因子或中草药等,降低疾病带来的风险。
对PRRS发病猪场可通过消除病猪、防止继发感染、消毒空栏猪舍来控制PRRS。在断奶、育肥猪群中通常有较多数量的病毒存在,尤其应注重这些地方的消毒工作,以免病毒扩散到母猪群中,使得易感猪感染,造成更大的损失。
3.全进全出的猪群流动模式
全进全出可有效控制断奶猪多种呼吸道病。为满足此生产要求,应改进猪场设施,将大舍分成若干独立小舍,舍间用实墙阻隔。做到每批猪一栋舍或几个小单元。防止日龄大、生长慢、体况差的猪与刚断奶的猪或新转群的猪混养。每批猪转出,整栋舍要彻底清扫、冲刷、消毒,不留死角和积粪,空舍2天至一周。
4.疫苗免疫
免疫能否达到预期目的,选择正确的疫苗和合适的免疫程序至关重要。目前中国市场有蓝耳病灭活苗(KV)和弱毒苗(MLV)两种。依其毒株来源不同分美洲株疫苗、欧洲株疫苗、美洲株与欧洲株疫苗三种。就现有公开文献来看,中国大陆猪场蓝耳病病毒只是美洲株。因此,较适合中国猪场控制蓝耳病的疫苗应是美洲株疫苗。目前在国内注册的也只有蓝耳病美洲株VR-2332弱毒疫苗发明者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提供的lngelvac PRRS MLV疫苗。
猪场应根据自己的诊断数据、疾病发生模式、商家推荐的标准方案制定出适合自己猪场的免疫程序。若母猪群不稳定且垂直传播给仔猪,早期隔离断奶及控制生长肥育蓝耳病的干预措施都难以达到目的。因此,对阳性猪场全群普免结合仔猪免疫策略是控制蓝耳病的最有效措施,可清除同群中未感染猪亚群;两次弱疫苗免疫后可阻止带毒猪排毒,建议在第一次免疫种猪群后,间隔4周再强化免疫一次。污染场后备母猪首免在配种前2个月、间隔2-4周加强一次,经产母猪在每次配种前2-4周免疫,种公猪每6个月加强免疫一次,仔猪在母源抗体消失前首免、母源抗体消失后二免,引进的后备母猪应在适应舍或隔离驯化舍做好疫苗免疫。种公猪、繁殖母猪以及未污染的猪场最好不用弱毒苗。
5.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传染性强,流行期长,在一个地区内迁延数月无明显好转,常规抗生素治疗无明显疗效。进行疫苗免疫接种和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是预防和控制最主要的手段。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技术规范(试行)及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高热病)防治技术规范分别见附件3、附件4。
疫苗免疫——对于非疫区、受威胁地区用灭活疫苗进行免疫预防是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工作的关键,也是最佳选择。可参照附件3等规范。
综合防治措施——一是种源控制。应尽量自繁自养,严禁从疫区、发生疫情的饲养场引进种猪,种猪和精液在引进之前必须进行猪蓝耳病的检测。实行“全进全出”饲养模式,各阶段猪转出后,彻底消毒所在栏舍,空置2周以上,再进新猪。补圈要从健康地区引进,引进的种猪和补栏猪应当进行隔离观察,在隔离观察期间可用灭活疫苗进行基础免疫。二是搞好环境消毒,加强饲养管理。猪蓝耳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可通过粪、尿及腺体分物散播病毒。因此,每周至少带猪消毒1~2次,场区至少每月消毒1次。当周边有疫病流行时,带猪消毒每周应增至4~6次,场区一般每2 周消毒1次。高温高湿季节,做好通风、降温。不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 做到饮水洁净无污染。猪的粪、尿应及时清除,并进行无害化处理。三是加强生物安全措施。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要实行封闭管理,尽量减少人员的流动,禁止闲杂人员进入。做好出入畜舍等饲养场、人员及车辆的消毒。四是做好防疫管理与疫病监测。搞好免疫工作,防止猪圆环病毒2型、猪瘟、猪细小病毒、猪伪狂犬病等病毒性疾病以及猪支原体肺炎、猪喘气病、猪链球菌病等细菌性疾病与猪蓝耳病的混合感染。定期对保育猪和育肥猪进行血清学检测,检测病毒抗体。五是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迅速报告,严格按照附件4等规范的要求进行处置。六是严格对病死猪采取“四不准一处理”处置措施,即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对死猪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七是加强蓝耳病防控知识宣传和培训,提高防治水平。加强养猪生产人员的技术培训,普及有关政策和疫病防治知识。消除恐慌心理,提高防疫意识。八是提倡集约化养殖。改变落后的家庭散养方式,尽快实现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的生猪生产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