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蓝耳病以妊娠母猪的繁殖障碍(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及各种年龄猪特别是仔猪的呼吸道疾病为特征,现已经成为危害养猪业的主要疫病之一。本病曾称为“神秘猪病”、“新猪病”、“猪流行性流产和呼吸综合征”、“猪生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猪瘟疫”等,我国将其列为二类传染病。感染本病的猪耳朵先发红,后发展为蓝紫色。此病通过精液、胎盘或空气传播,易感猪可经口、鼻腔、肌肉、腹腔、静脉及子宫内接种等多种途径而感染病毒,猪感染病毒后2~14周均可通过接触将病毒传播给其他易感猪。从病猪的鼻腔、粪便及尿中均可检测到病毒。易感猪与带毒猪直接接触或与污染有PRRSV的运输工具、器械接触均可受到感染。感染猪的流动也是本病的重要传播方式。传染性强,传播迅速,危害及大。
而猪高致病性蓝病是由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症病毒中的变异毒株引起的急性、烈性传染病,是一种免疫抑制性的病,常常会继发感染其他传染病。其传染性高,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危害较为严重。
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差异较大,引入感染后易感猪群潜伏期最短为3天,最长为37天。本病的临床症状变化很大,且受病毒株、免疫状态及饲养管理因素和环境条件的影响。低毒株可引起猪群无临床症状的流行,而强毒株能够引起严重的临床疾病,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亚临诊型等。
急性型:发病猪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发热,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妊娠后期(105~107天),母猪发生流产、早产、死胎、木乃伊胎、弱仔。新生仔猪表现呼吸困难,运动失调及轻瘫等症状。1月龄仔猪表现出典型的呼吸道症状,呼吸困难,有时呈腹式呼吸,体温升高到40℃以上,腹泻。被毛粗乱,共济失调,渐进性消瘦,眼睑水肿。少部分仔猪可见耳部、体表皮肤发紫,死亡率高(10%~25%以上)。耐过猪生长缓慢,易继发其他疾病。生长猪和育肥猪表现出轻度的临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统症状,少数病例可表现出咳嗽及双耳背面、边缘、腹部及尾部皮肤出现深紫色。易发生继发感染,并出现相应症状。种公猪发病后精液品质下降,精子出现畸形,精液可带毒。
慢性型:这是目前在规模化猪场表现的主要形式。使猪群的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下降,母猪繁殖性能下降,易继发感染其他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猪群的呼吸道疾病(如支原体感染、传染性胸膜肺炎、链球菌病、附红细胞体病)发病率上升。
亚临诊型:感染猪不发病,表现为持续性感染,猪群的血清学抗体阳性,阳性率一般在10%~88%。
防治: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建立稳定的种猪群,不轻易引种。定期对猪舍和环境进行消毒,保持猪舍、用具及环境的清洁卫生。做好疫病的免疫接种,控制好其他疫病,特别是猪瘟、猪伪狂犬和猪气喘病。定期对猪群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感染状况进行监测,以了解该病的活动状况。对发病地区要严密封锁,对发病周围也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避免疾病扩散,对流产的胎衣、死胎及死猪都做好无害处理,产房彻底消毒,隔离病猪,对症治疗,改善饲喂条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