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俗称“烂肠瘟”,也是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传染病。流行特点:1、本病只感染猪,无季节性,不分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均易感染。2、猪瘟病毒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和适应性。3、病猪是主要传染源,病毒随病猪的口、眼、鼻分泌物和粪便排出,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易感猪群。4、急性猪瘟以高发病和高死亡率为特征。5、慢性猪瘟呈散发性,病猪生长发育受阻,临床症状不明显。6、怀孕
母猪患病时,可造成弱胎、死胎、木乃伊胎或流产。7、潜伏期2至21天,平均5至7天。临床症状:1、最急性型:突然发病,高热稽留,精神沉郁,眼结膜充血,耳、颈、腹部及四肢内侧的皮肤发钳和出血。有的出现抽搐和痉挛,病程一般不超过3天,病死率可高达100%。2、急性型,体温持续上升至41℃左右,病猪精神沉郁,减食或拒食,寒颤,行动缓慢,共济失调,拱背,头尾下垂,常伏卧或钻入垫草内嗜唾,病猪有结膜炎的两眼有多量粘性脓性分泌物,将眼睑粘连,鼻盘,嘴唇,四肢,腹下及外阴等处皮肤可见紫色红色斑点。3、慢性型:主要由急性型发展而来,常见于疫区或流行后期的病猪,食欲不振,精神萎顿,体温上升至40℃至41℃,主要表现为消瘦,贫血,全身衰弱,步态缓慢无力,先便秘,粪便干硬呈球状,带有粘液或血液,随后下痢,少数发生呕吐,体表淋巴结肿大。4、温和型:病情发展缓慢,体温在40℃左右,呈稽留热,腹下皮肤有瘀血和坏死,耳朵发绀,粪便便秘腹泻交替发生,有食欲,但采食较少,病程可达1—2个月,
仔猪死亡率较高,大猪大多能耐过,病猪消瘦,生长缓慢。病理变化:1、全身皮肤、浆膜、粘膜和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其中以淋巴结、肾脏、膀胱、脾脏、喉头、咽部最为常见。2、肠系膜淋巴结切开呈大理石样病变,胃和小肠粘膜呈出血性炎症,回肠末端,肓肠,特别是回肓口,形成钮扣状溃汤。3、脾脏肿大,脾边缘有时可见红黑色或紫黑色的坏死斑块,比米粒略小,质地坚硬,突出于表面,即出血性梗死。4、母猪胸腺萎缩,外周淋巴结器官严重缺乏淋巴细胞。预防措施:免疫接种,首免20日龄(或超免),2月龄二免。治疗方案:1、高效消毒剂对猪体、环境及用具消毒。2、紧急预防接种,猪瘟单价苗6—8倍量肌注3、多维饮水4、肌注林安、威氟、泰康、控制继发性感染。5、
饲料中添加氟芪+富力高投稿人:中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