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又一轮猪价“熊市”的到来,我们
养猪朋友应该从过去的教训中醒悟过来,避免更大的经济损失。从经验中得知:每逢猪价下跌,
饲料原料价额必定上涨,让我们的养猪业“雪上加霜”!如果再加上大家失去信心,管理松懈,大的疫情发生就成必然,猪夏季“高热病”的发生也就为期不远了!!一、正确认识“猪高热病”及其发病特征猪高热病,又名猪无名高热病,是指猪发生的不明原因的高热性疾病。高热病并非某单一猪病的命名,其实很早以前就有猪高热病的称呼。但2006年发生的猪高热病是以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原发为主的多病原混合或继发感染引起。针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发病特点,有几点应引起养猪朋友的高度关注。1、一直流行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毒株较经典蓝耳病毒株的致病性增强,但并不是该毒株本身毒力很强,而是流行毒株免疫抑制能力强于经典毒株。免疫抑制增强的具体表现是导致患病猪严重的继发感染,发病猪可分离到大量的其它毒株和细菌,如温和型猪瘟病毒、圆环病毒和副猪嗜血杆菌等。因此,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感染猪群如果不加控制的话,其它病毒和细菌继发感染的后果将是导致大量的猪只死亡!要充分认识高致病性蓝耳病在目前猪病中的地位:原发是蓝耳病,继发是细菌和病毒,最终导致机体死亡的是其它细菌和病毒,尤其是副猪嗜血杆菌、附红细胞体和、链球菌、温和型猪瘟病毒和圆环病毒等。2、流行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毒株对猪体组织器官的侵害性和损伤性更广泛。经典蓝耳病,一般只对猪呼吸系统和生殖系统侵害,很少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严重损害。但这次“高热病”在临床表现有呕吐、拉血便等消化道症状,有很多猪表现有神经症状,同时
母猪流产后胎衣病变和生殖道损害严重,同时表现母猪流产后很难配上种,返情率高等繁殖障碍。3、疫苗接种效果不确定,现有灭活苗、弱毒苗和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在预防控制流行毒株感染时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有数据表明,现有的弱毒苗对目前流行毒株效果不明显,并可引发两个比较严重的后果:一是导致强烈应激,一旦注射了蓝耳病灭活苗,就可能导致发病;二是我国大部分猪场的圆环病毒和气喘病感染率很高,使机体抵抗力低下,多处于亚健康水平,一旦注射蓝耳病弱毒苗,就会导致圆环病毒大量增值,表现在猪免疫接种后逐渐出现消瘦,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被毛蓬松,皮肤苍白或发黄,咳嗽和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在实际
养殖过程中,有的猪场反映注射弱毒苗后,效果非常好,也有的表示用弱毒苗免疫后猪照样发病。因此,目前仅仅依靠疫苗来控制“高热病”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4、猪群感染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导致猪群免疫抑制和免疫力低下及继发感染。只要饲养管理得当、环境控制和抗继发感染控制得好,猪群即使猪群感染了高致病性蓝耳病,也可能不会大量的发病或即使发病其症状表现也较轻微,不会导致大量的死亡。因此,我们可以在常规饲养的同时,有目的性的使用一些免疫增强剂(如长沙绿叶公司生产的---促免1号、大壮素)、保健品和抗应激剂,以提高猪群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根据我们近年来的经验证明:使用如促免1号、大壮素、黄芪多糖、免疫肽等一些具有较强免疫增强作用的保健品和抗应激作用的制剂,同时加强饲养管理,注重营养,再结合有效的疫苗注射就能科学的预防和抵抗“高热病”的发生。此外,应尽量减少导致免疫功能下降的抗生素的使用。二、控制“猪高热病”的有效措施---三清除、三控制、一提高(一)三清除1、清除场舍内外环境中的病原体,防止病原体的入侵。(1)加强猪场周边环境和场内的消毒。目的是减少猪群环境中的病原体数量,减少发病率。尤其针对蓝耳病而言,带猪消毒相当重要,因为蓝耳病是不断对外排毒、散毒的,带猪消毒的作用就是减少散毒猪对健康猪的污染。要求选用对猪群无毒且刺激性小而猪蓝耳病病毒有强大杀灭作用的消毒药进行场地内外的消毒。针对猪蓝耳病病毒是随空气经过呼吸道传播这一途径,我们在采取常规的对猪场地面消毒的同时,更不容忽视对猪舍内的空气消毒。具体措施是带猪空气消毒时,选用对猪影响小的食醋或0.2%的高锰酸钾水熏蒸消毒;空栏后采用福尔马林对空气熏蒸消毒,能有效的杀灭蓝耳病病毒,控制“高热病”的发生。(2)实施有效的隔离措施,防止病原进入猪场。未经严格消毒,禁止三类人员进入猪场:一类是贩猪人员,二类是兽医,三类是各类业务员和闲杂人员。严防其它畜禽进入场内。同时,场内禁止饲养其它动物。(3)实施三级淘汰,减少带毒猪。分娩当天,对最弱小的
仔猪淘汰,不必尝试救护早产仔和弱仔猪,同时注意不要让仔猪的血污染到设备、设施或其它仔猪;断奶时淘汰体重过轻的病弱猪只;保育阶段再次对病弱残猪进行淘汰。这种部分减小猪群、控制横向传播的策略可能会短时间的引起成本的增加,或影响某些性能指标,但这种成本投入类似于药物和疫苗的投入,可带来较大的长远效益。(4)实施全进全出,及时有效的清群及安全引种。2、清除猪体内外病原体,净化机体。清除猪体内隐性感染的病原体十分重要也非常棘手!特别是病毒性感染。猪病的控制要重点关注病毒病和寄生虫病,尤其是免疫抑制性疾病,如:蓝耳病、圆环病毒病和气喘病等。猪群的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的亚临床感染是很普遍的,但一般情况并不发病,只有在环境应激或生理应激等情况下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才发病。内环境清除主要是策略性地在猪群对病原的易感阶段,短时间投以敏感的抗生素和驱虫药来控制原发或继发感染。3、清除场内带毒的阳性
种猪和弱残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带毒种猪可通过水平传播感染其它猪只,更严重的是带毒种母猪通过垂直传播感染胎儿而发生流产、死胎、弱仔等繁殖障碍,其产下的貌似“健康”的先天性感染仔猪危害极大。这些个体可在生长的一定时期发病并长期大量对外排毒,成为“高致病性蓝耳病”带毒隐性“杀手”。因此,彻底清除带毒种猪是控制高致病性蓝耳病持续感染的关键措施。其正确做法是将全场所有公、母种猪进行抗原检测,对检出高致病性蓝耳病抗原阳性(带毒)的种猪,一律立即清除,每半年检测1一次,连续进行三次,便可彻底清除带毒种猪。与此同时,对猪场内的无经济治疗价值的弱残猪也一并进行彻底的清除。(二)三控制1、控制好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防止继发“高热病”。几年来,猪气喘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猪流感和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猪呼吸道疾病成为了猪的最主要疾病,严重影响了猪的生长,导致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特别是猪气喘病的发病率相当高,有统计数据显示:90%左右的猪场有气喘病,只是发病的轻重程度不同而已。猪气喘病的发生导致了猪生长速度的下降,料肉比的提高,最严重的后果是导致了机体抵抗力的下降,而易继发其它呼吸道疾病,猪气喘病是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导火线,它的存在使猪蓝耳病等病毒以及放线性杆菌和副猪嗜血杆菌等细菌的侵袭感染变得更加容易。有呼吸道疾病的猪场,高致病性蓝耳病的发病率显著提高。所以,控制好猪呼吸道疾病对防控猪“高热病”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非传染性因素在猪呼吸道病疾病的发生和危害中也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们所造成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环境、养殖设施和管理水平。如猪舍卫生条件差、饲养密度过大、温度过高或过低、通风不良、空气污浊等等;夏秋季节持续的湿热环境,以及冬春季猪舍为了保温而门窗紧闭,致使各种有害气体及粉尘等长时间聚留在猪舍内;猪舍内飘浮大量的尘埃、饲料粉尘及飞沫颗粒,这些物质除对呼吸道有直接物理性刺激和致病作用外,更可成为病原体的载体,对病原体起到保护和散布作用。2、控制好饲料霉变,严防猪饲料霉菌毒素中毒而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霉菌毒素污染饲料困惑全球。目前已经检测到的霉菌毒素已经超过350种,对猪危害最大的且最常见的毒素有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猪摄入含有霉菌毒素的饲料,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严重的可致猪中毒死亡,这种现象统称为霉菌毒素中毒。霉菌毒素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产生免疫抑制、抗病能力下降而引发疾病;营养物质损失(最高31.5%,平均14%~20%),饲料适口性差,生长速度受限;猪肉品质下降;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等。特别是当饲料霉变严重时极易产生免疫抑制而使猪抗病能力下降,引发“高热病”。所以,要防控猪“高热病”就应该控制好饲料霉变,常用的方法应该是防饲料霉变(如使用长沙绿叶集团生产的大壮素),而不是等饲料发霉后再来大量使用脱霉剂。3、控制好猪舍内小环境,防止猪热应激综合症和“高热病”的同时发生。良好的猪舍小环境是猪只健康生长发育的先决条件。夏季高温、高湿、闷热,易导致猪产生热应激而继发其它各种疾病,特别是近三年来,夏季每发的猪“高热病”就是一个典型实例!因此,改善好猪舍小环境能减少很多因为热、闷、湿所带来的疾病,特别是能大大减少夏季“高热病”的发生!环境控制在任何时候对养猪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三)一提高:提高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抵抗力,减少“高热病”的发生1、进行科学免疫,提高机体特异性抵抗力。(1)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全面均衡营养,同时可能减少各类应激,使动物机体各器官系统处于最佳状况。(2)科学的选择疫苗和进行免疫,在疫苗注射时通过使用免疫增强剂——促免1号,以提高机体的免疫水平,最大限度地提高机体免疫力。(3)解决好动物机体的免疫抑制,在疫苗注射期间,避免使用导致机体产生免疫抑制的药物(如氟苯尼考)和霉变饲料,让免疫系统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2、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