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多点养猪

管理者负责着多点体系全面的生产性能或效率。为了判断养猪场的财务状况,场主或场主兼管理者必须考虑三个因素,即效率、生产规模和债务结构。效率是管理者和场主管理技巧的直接反映。低效率并非是财务状况低下的唯一原因,但优异的生产成绩则是取得令人满意的利润和资金流动的基本所在。  多点体系的管理者对养猪必须有一个严格的要求。多点体系为雇员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使每个雇员都具有非常专业的技能。管理者负责员工的全面培训和员工的发展,使高度能力的个人,如同团队一样地工作,并始终将猪的福利记在心上。以下是明尼苏达州GordonSpronk所认为的多点生产体系的关键技术:  (1)场点一(Site1)的母猪群应定位在隔离良好的养猪低密度的区域。  (2)通过疫苗接种和驯化适应保持母猪群健康状况的稳定。  (3)平均断奶日龄16~18天。  (4)大群隔离断奶仔猪可有小于7天的日龄差异。  (5)大群隔离断奶仔猪应以批群为基础,按单一来源移至保育猪舍。  (6)断奶时对每个批群的仔猪做好标识,并保持至上市屠宰。  (7)移至育成猪舍的猪,应以单一来源与其它猪的年龄段分开饲养。  (8)保育猪舍和育成猪舍的转群移入时间少于1天。  (9)最好按位点(Locus)实行全进全出。  (10)在批群之间,所有的设施和用具都要清洗和消毒。  (11)按栏为单位将猪从保育猪舍移至育成舍,保持一栏仔猪的整合性。  (12)运输体系的标准化和集中管理。  (13)应在母猪场点和在断奶猪群中监测健康状况。  Spronk还认为,负责养猪的人员是最重要的因素,他们控制着隔离断奶猪的生产性能。下面他列出了管理者或场主兼管理者的素质要求。  (1)必须以拥有者和管理者的身份而自豪。  (2)实行按单元、猪舍、位点或场点的全进全出规章制度。  (3)批群之间的猪栏、单元和猪舍要严格清扫和消毒。  (4)在猪的批群或年龄段之间不允许猪的移动。  (5)个人具有良好的畜牧技能。  (6)能早期识别不健康猪。  (7)及早治疗不健康猪。  (8)所有的淘汰猪必须转移出场。  (9)保持每一批群猪每一生长阶段的记录。  (10)分析记录以提高下一批群猪的生产性能。  (11)场点之间的运输质量。  (12)场点和猪舍的生物安全。  (13)场点间所有位点都在一个较大的地理区域,并隔离良好。  1生产目标  达到场主或高层管理者所制订的生产目标是任何一个多点猪场体系管理者最基本的目的。按照达到或超过与盈亏直接有关的合理指标,可判断管理者的表现和水平。以下的目标应该是可以达到的:  (1)年产仔猪总数:23头仔猪乘以存栏母猪数。  (2)母猪年产窝数:2.3。  (3)每年每头母猪的断奶仔猪数:24~25。  (4)分娩率:大于85%。  (5)上市天数:小于190天。  (6)母猪空怀天数:30天。  (7)饲料效率:全群,低于3.2;保育期,1.5;育成期,低于3.0。  (8)死亡率:母猪群,低于4%;断奶前,低于8%;保育期,低于2%;育成期,低于1%;保育-育成期,低于2%。  (9)疫苗、药物和饲料添加剂:至屠宰猪出售时少于3美元。  有些因素可能与猪场的管理具有相互的作用,并对生产目标的取得产生影响,它们是猪群和后备种猪群的健康状况,种猪的遗传特性,设施和建筑物,营养方案,但它们不直接与管理控制有关。直接与管理控制有关,并影响生产指标能否实现的因素是:小母猪的适应,生产量,饲喂和生物安全措施。  2小母猪适应  小母猪适应涉及配种前的隔离和驯化过程。小母猪适应包括(1)接触多种传染因子并从中康复;(2)接种疫苗并产生相应抗体;(3)发育至性成熟以达到最好的窝仔数。  后备小母猪的健康状况必须相当于或者好于在场点(繁育生产阶段)的成年母猪。因此,所有的后备小母猪在驯化和进入场点以前,必须饲养在远离其他种猪的隔离区内。在隔离期间,兽医师应检测小母猪的健康状况。  隔离21天后,小母猪还应通过接触接受猪场的微生物群予以驯化。接触的微生物类型和驯化期的长短取决于后备小母猪和接受场其他猪的疾病状况。即使在多点生产体系内部生产的后备小母猪,其隔离和驯化也是必需的。  2.1隔离步骤  引进的后备小母猪应饲养在远离场点(最好1英里或以上)的隔离猪舍中。隔离猪舍的进出最好应设置淋浴区。隔离时可对小母猪采样,并检测各种传染因子。与此同时,还应对接受场相似日龄的猪进行采样,检测相同的传染因子,检测结果的数据统计分析,将确定在后备小母猪中是否有与接受场不同的传染因子。  小母猪至少在隔离区留养21天,以便有足够的时间采样和进行诊断试验。如果小母猪处于一种疾病发生的潜伏阶段,那么这段时间也能使这一疾病的临床症状在这些小母猪中或在供种场中发生。  2.2驯化过程  驯化的目的是:(1)使新引入的小母猪接触接受场目前存在的未知传染因子;(2)对这些小母猪进行免疫,使其对已知的传染因子产生抵抗力,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细小病毒和钩端螺旋体;(3)使这些小母猪在配种前有足够的时间对这些传染因子产生免疫力。从繁殖区母猪中搜集粪、尿和唾液等材料,制成水悬液加于小母猪的饲料中,每周3次,持续2周,使这些小母猪接触未知传染因子。若有患PRRSV的新生仔猪,也可将其肺脏加入悬液中。  如果PRRSV阴性或PRRSV阳性小母猪被引入PRRSV阳性或PRRSV阴性的猪场,那么驯化步骤必须在远离繁殖生产阶段的隔离区进行,而且隔离和驯化适应的过程至少需要60天(21天的隔离期和35天的驯化期),这60天是指在接受后备小母猪后至移入种猪群之前的这段时间。在某些情况下,如果在驯化期间接触PRRSV并未造成后备母猪的感染,那么隔离和驯化结合起来需延长至120天(21天的隔离和100天的驯化期)。  3生产量  生产量是与猪场配置的固定资产相适应的生产容量。母猪存栏的合理数量,必须在管理者和场主或高级管理层之间达成共识。然后每年预期的总产猪数就能与各类猪舍的容量相匹配。如有必要,必须制订多余产品如隔离断奶猪或苗猪的销售计划,也可签订合同协议。场主或高层管理者与猪场管理人员总是担心猪场的空间可能没有充分利用,这是可以理解和自然的。然而这往往导致过多的生产量和每个空间饲养了太多的隔离断奶猪。饲养过多的保育舍和育成舍导致因过分拥挤的生长受阻,这也是不能接受和不人道的。为了取得最大的生长率、饲料报酬、体质量和饲养方式,这种情况必须避免。  在多点体系中,生产量是按单元、猪舍、或场点为基础全进全出的猪群流动而实施的。体系的固有性质本来就缺乏弹性,因而需要严格的管理规定。为了取得稳定的和可达到的猪生产量,这些规定在猪场的配种和妊娠区就应开始进行。  3.1配种和妊娠  建议100%用人工授精的方法配种。人工授精的使用消除了自然交配的不稳定性,也减少了传染因子传入猪场的机会。精液必须来自远离场点的种公猪站,或向商业化来源购买。由于存在从母猪群疾病传染给公猪,又通过精液反传给母猪群的可能性,所以不推荐建立体系内部的种公猪场,即在配种和妊娠区饲养公猪并采集精液。  每周母猪配种数量,取决于按周为基础的保育舍容纳仔猪的数量。每年每头母猪提供断奶仔猪的资料(每头母猪活产仔数、每周每头母猪断奶仔猪数、哺乳期死亡率、预期分娩率)可用于这方面的测算。为了取得每周稳定的分娩母猪数,遵循以下的三个方面是成功的关键:(1)每周从后备小母猪适应区引入后备母猪至母猪场,妊娠的或空怀的均可;(2)建立配种?D流产预案;(3)季节性分娩率变异的预测。  如果引入的妊娠小母猪数量超过了批群妊娠母猪的目标数,那么应使一些小母猪流产,以符合特定的每周批群目标。并在4~6天后再配种。为使其流产,配种后14~45天的母猪可用前列腺素注射。在受精后前2周的小母猪用前列腺素注射后5~7天内就会发情。在美国中西部,自每年11月至第二年的1月,每周采用相同的配种目标数,而自6月至10月,每月的配种目标数有所增加,原因是分娩率有季节性的下降。  3.2分娩  从理想上说,一天24小时须有员工。在很大的养猪体系中,现场可有两组人员:一组为产后前10天的围生组,另一组为11天至断奶的哺乳组。  必须预先确定目标断奶日龄。采用隔离断奶原理可使断奶日龄少于21天,14~17天的断奶日龄范围对大部分猪场是最理想的。大脑、子宫和卵巢均需要时间从分娩中康复,这三个器官通常在分娩后14~15天就可复原。14至17天断奶可以清除许多传染因子,有一些传染因子可能需要更早日龄的断奶。在这种情况下,断奶时对母猪注射PG600可减少从断奶到发情的间隔时间。  寄养喂奶的仔猪最好在同一单元和在36小时之内。所有产房单元均应实行全进全出管理,每单元内仔猪的断奶日龄差异须小于7天。母猪在分娩后的前5天,每日饲喂2次,自第6天开始,按每日增加3磅的饲料数量自由采食。母猪应按其需要的次数充分饲喂。  3.3保育  仔猪在进入保育舍时应按性别和大小分成均匀的群体,栏的大小通常按每头3平方英尺并容纳20头仔猪为宜。仔猪移入并置满一个单元、一幢猪舍或一个场点,应在24小时之内。大部分体系要求仔猪在保育舍留养7周,在第8周保育舍要全部清空、清洁和消毒。  对刚断奶的仔猪要予以最大的护理和关注。大部分管理者在最初几天为仔猪提供舒适的垫块,并在垫块上手工饲喂仔猪。应为仔猪提供29.5℃的地板温度。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