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发热概述
1.1 发热 临床上所指的体温是猪静息一段时间后的直肠温度。健康猪的体温为38 ℃~39.5 ℃,当直肠温度超过上限,或温度昼夜波动超过1 ℃,同时猪只出现寒战、皮温升高、皮温不均、肢体末端发凉、多汗、心率加快、呼吸急促、食欲不振、少尿等症状时,即可判定为发热。
1.2 发热分型
1.2.1 按病猪体温升高程度分为
1.2.1.1 微热:超过正常体温1 ℃左右(即在40 ℃~41 ℃之间)。常见于乳房炎、胃肠炎等局部炎症或某些慢性传染病,如慢性猪瘟、副伤寒等。
1.2.1.2 中热:超过正常体温1 ℃~2 ℃(即在41 ℃~42 ℃之间)。见于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如急性猪瘟、流感等,也见于肺炎等局部器官感染。
1.2.1.3 高热:超过正常体温2 ℃以上,即42 ℃以上。常见于急性传染病和广泛的炎症,如猪瘟、肺炎、流感、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急性弥散性胸膜炎、腹膜炎等。
1.2.1.4 最高热:超过正常体温3 ℃以上,常见于严重的急性传染病,如丹毒、炭疽、急性败血型链球菌病等。
1.2.2 按病猪的热型曲线(热型曲线是指每日两次测得的病猪体温数值的连线)分为
1.2.2.1 稽留热:即高热持续数天不降,且昼夜体温温差在1 ℃以内。这是致热原在体内持续存在并不断刺激体温调节中枢的结果。常见于猪瘟、丹毒、流感、大叶性肺炎、猪急性痢疾、急性传染性胸膜肺炎等。
1.2.2.2 弛张热:即昼夜体温变化超过1 ℃,但不降至正常体温的状态。常见于小叶性肺炎、胸膜炎、灶性化脓性疾病、急性猪肺疫、猪丹毒及许多败血症。
1.2.2.3 间歇热:即病猪的发热期和无热期有规律地交替出现。发热持续期或间歇期的长短不等,随致热物质进入血液,作用于神经中枢的时期和持续时间而变化。发热时表现出恶寒、战栗、多汗等症状,进入间歇期则症状消失。常见于血孢子虫病、支气管炎及化脓性局灶性感染、败血型链球菌及局部化脓性疾病。
1.2.2.4 不定型热:即发热持续时间不定,体温变动无规律,体温曲线不规则。常见于许多非典型疾病,多见于非典型猪瘟及其它典型传染病。
1.3 发热对机体的影响 发热在某种程度上是机体抵抗疾病的生理反应,短时间的中度发热对机体是有益的。因为,发热不仅能抑制病原微生物的活性,帮助机体对抗感染,而且还能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机能,增强机体对致热原的消除能力。此外,还可使肝脏氧化过程加速,提高解毒能力。
长时间的持续高热,对机体危害大。持续高热首先使代谢加速,消化紊乱,机体消瘦,抵抗力下降,同时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发生损伤,造成病猪精神沉郁,以至昏迷,或心力衰竭等。
2 引起发热的因素
2.1 感染性致热原引起的发热 由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支原体、真菌、螺旋体及原虫等各种生物性致病因子引起的发热,这是最常见的发热原因。
2.1.1 病毒性因素 几种常见的病毒病:
2.1.1.1 猪瘟:各种年龄的猪都易感。病猪高热稽留,患脓性结膜炎,先便秘后腹泻,粪便有纤维性黏液或粪便带血、恶臭;皮肤有不规则的红斑,按压不褪色;咳嗽、打喷嚏、呼吸困难,厌食、呕吐,震颤、运动失调,淋巴结肿大,公猪包皮积尿。心内外膜点状出血,肺点状出血,回盲瓣处有扣状溃疡,淋巴结肿胀,切面呈大理石状变化,脾脏不肿大,边缘出血性梗死,胆囊和膀胱黏膜有出血斑点。这多数是由免疫失败造成的。
2.1.1.2 猪乙型脑炎:中热持续不退,8~9月为发病高峰期;病猪粪干,粪便附有灰白色黏液;尿黄,后肢麻痹,关节肿痛;母猪流产,产死胎或木乃伊胎,胎儿大小悬殊;公猪一侧或双侧睾丸肿大,以后睾丸萎缩、变硬。流产胎儿脑水肿,脏器有出血点。2.1.1.3 猪流行性感冒:病猪发热,有支气管炎症状,寒战,皮温不均,畏寒怕冷;流泪,鼻流清涕,精神沉郁;呼吸增数,呼吸音增强。肌肉关节疼痛。该病常于冬季前后暴发流行,其传播迅速,病程短促,发病率高,死亡率低。
2.1.1.4 猪伪狂犬病:病猪高热,呼吸困难,流涕,咳嗽,有上呼吸道炎症和肺炎症状,有时腹泻、呕吐、食欲不振,几天内可恢复正常,一般呈良性经过。
2.1.2 细菌性因素 几种常见的细菌病:
2.1.2.1 猪丹毒:病猪体温达42 ℃~43 ℃,皮肤上出现方形、菱形或圆形的紫红色疹块,指压后褪色,其病程急短。
2.1.2.2 猪肺疫:该病发病急剧,猪患病后食欲废绝,黏膜发绀,口鼻流出泡沫状液体,有脓性眼屎,先便秘后腹泻。心内外膜有出血点,肺出血、水肿、气肿,表面和切面有红灰色的肝变区,切面呈大理石状变化。
2.1.2.3 急性败血性链球菌病:病猪体温42 ℃~43 ℃,腹下、四肢下端、耳尖等末梢部位呈紫红色,有出血点,具有神经症状和跛行表现。剖检,血凝不全,脑、脑膜和脊髓膜均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全身淋巴结肿大,呈红黑色,腹腔及心包腔积液。
2.1.2.4 急性败血性副伤寒:病猪体温升高到41 ℃~42 ℃,耳根、前胸、腹下有紫斑;先便秘后下痢,粪便呈灰黄色,恶臭,有时粪中带血。呼吸困难,迅速衰竭死亡,慢性病例见下痢消瘦。剖检,见大肠有典型的溃疡或弥漫性坏死,肠壁增厚,肝、淋巴结有干酪样坏死。
2.1.2.5 猪炭疽:少数猪炭疽症状明显,颈部疼痛,不能活动。偶见败血型炭疽,表现为突然发病、精神萎顿、呼吸困难、皮肤瘀血,很快死亡。如疑为炭疽,应深埋处理,严禁剖检。
2.1.2.6 钩端螺旋体病:病猪微热、厌食、便秘,排血尿或茶色尿,有浆液性鼻漏,头颈部乃至全身浮肿,可视黏膜黄染。肝肿大,呈黄褐色,肾表面有灰白色小病灶,肠系膜淋巴结肿胀,肺脏有出血斑,心肌切面横纹消失。
2.1.2.7 副猪嗜血杆菌:病猪高热稽留,耳及腹下皮肤有出血斑点并发紫,先便秘后下痢,急性与亚急性病例的病程较长,这与非典型猪瘟相似。
2.1.3 寄生虫性因素 几种常见的寄生虫病:
2.1.3.1 猪弓形体病:病猪中热,结膜发绀,耳下、下腹部、下肢等处皮肤上有紫色斑,鼻漏,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或犬坐姿势;初便秘,后期下痢,粪恶臭;湿咳,有神经症状,后期衰竭、死亡,母猪流产。全身淋巴结肿胀,切面外翻多汁,胸、腹腔积液,肺萎缩不全、水肿,肾皮质小点出血。
2.1.3.2 猪蛔虫病:病猪体温升高、卧地不起、呼吸急促、呕吐、消瘦、贫血。剖检可见多量蛔虫。
2.1.3.3 猪肺丝虫病:常诱发急性支气管肺炎,病猪咳嗽剧烈,呼吸急迫,行走摇摆,体温上升,日见消瘦。剖检可见肺内有大量丝虫。
2.1.3.4 猪附红细胞体病:病猪高热稽留、耳朵发紫、皮肤发红。该症易与猪肺疫、猪嗜血杆菌病等相混淆。其病程较长,确诊和治愈较难,常需结合实验室诊断。
2.2 非感染性致热原引起的发热 这类发热多为散发,大多缺乏传染性,其发病率不高。
2.2.1 纤维蛋白性肺炎:病猪高热稽留或最高热,呼吸增数并呈混合式呼吸,咳嗽,有红黄色或铁锈色鼻涕;肺有扩大的浊音区。
2.2.2 肺坏疽:病猪中热或高热,吸出的气体初为甜臭味,后为恶臭味,鼻液污秽,内含弹力纤维。
2.2.3 真菌性肺炎:病猪微热或中热,具有支气管肺炎症状,鼻流污秽的绿色黏液,镜检可见霉菌菌丝和孢子,肺有较大的浊音区。
2.2.4 肺脓肿:病猪中热、弛张热,咳嗽、消瘦,肺有明显的局限性浊音区,浊音区内肺泡音消失;当脓肿与支气管相通时,则有空嗡性呼吸音,并可见脓性鼻液。
2.2.5 肺水肿:病猪中热或高热,突发呼吸困难,结膜充血或发绀,脉搏增数,湿性弱咳;鼻流黄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状液体;肺有捻发音。
2.2.6 胸膜炎:病猪中热,弛张型,咳嗽,胸壁触诊敏感,呼吸浅表、频数,并呈腹式呼吸;胸部听诊有水平浊音区,听诊初期有胸膜摩擦音,后为拍水音;胸腔积聚多量渗出液。
2.2.7 急性支气管炎:病猪微热或中热,频繁咳嗽,流鼻涕,触诊喉及气管敏感;肺泡呼吸音增强。
2.2.8 细支气管炎:病猪中热,呈弛张型或间歇型。肺有岛状半浊音及浊音区,肺泡音减弱;咳嗽,呼吸浅快、困难,有鼻液。
2.3 非致热原性因素引起的发热 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发热。这类发热,猪常体表无汗;当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导致代谢增强、产热增多时也会出现发热;持续的严重脱水,也可引起发热。这类能够引起发热的疾病包括:母猪子宫炎、母猪产仔热、严重脱水性疾病和多种应激性因素。因此,这类发热在诊断时应先了解外界因素。
3 防治
加强饲养管理、加强消毒、消灭吸血昆虫、做好免疫预防。3.1 根据病猪体重和病状应用猪用抗多病免疫球蛋白,每头每次1~5支,断奶仔猪一次1支,母猪一次5支。每天皮下或肌肉注射免疫球蛋白两次,静脉滴注效果更佳,连用2~3 d。用猪用抗多病免疫球蛋白抢救病猪前,有的猪有可能已染上致病性病毒,所以在此过程中,可能诱发传染病。因此,猪群使用免疫球蛋白后,应加强观察,待猪群正常后才能接种疫苗。
若病猪病程太长,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若猪体表发红,则要加大注射剂量。种猪,建议静脉滴注。
稍有好转但未彻底好转的猪,应再进行1~2 d的治疗,用量同前。
3.2 健康猪群要及时注射精制浓缩抗多病免疫球蛋白,每天一次,根据体重每次2~5支,连用2~3 d。
3.3 配合用药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