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往在世界范围以及国内的口蹄疫流行规律来看,口蹄疫流行有周期性特点,呈现为每隔5-10年发生一次大流行,3-5年发生一次小流行,大流行与小流行之间该病发生不断,往往是,每出现一次流行,就会有一个新的毒株被发现,新的毒株出现以后原有的疫苗就有可能失去对该病的抵御能力。例如2000年发生了泛亚毒株的O型口蹄疫的世界范围的大流行,时隔10年之后,2010年又发生了缅甸98毒株的O型口蹄疫在亚洲范围内的大流行;2009年发现了东南亚97/G1毒株(A/Sea-97/G1毒株,亦称武汉毒株,WH09毒株)A型口蹄疫,2013年开始在我国广东茂名又发现了东南亚97/G2毒株(A/Sea-97/G2毒株,亦称茂名毒株,MM毒株)A型口蹄疫。
2014年韩国爆发O型口蹄疫,到2015年3月份才将疫情控制住。据报道,出现疫情的猪场共有约1500头猪,其中600多头出现口蹄疫症状,发病率达40%以上。
口蹄疫的传播和症状特点
由于口蹄疫病毒有怕热不怕冷,怕干不怕湿的特点,所以在秋冬春季较严重;对酸碱类消毒剂比较敏感,生理盐水、75%酒精、乙醚、氯仿和季铵盐类消毒剂对口蹄疫病毒则没有效果。经兰州兽研所研究发明的威特格瑞消毒剂,是其最理想,也是国家相关部门指定的口蹄疫消毒剂。建议,在有疫情威胁的情况下采用大规模消毒,停食、停料、停水,对所有的水线、料槽、墙壁、猪的体表、周围环境等全面消毒,以减少病毒数量。对于猪体内病毒,可以用威特格瑞加入饮用水进行消毒。
首次使用O、A双价疫苗必须要在30天以内加强一次;母畜剂量2mL为佳,一年四次;所产仔畜50多日龄接种2mL,30天后再打一针,然后间隔三个月加免一次,每次每头2mL;未免疫或免疫间隔长的母畜所产仔畜,则提前到28-35日龄开始。
与以往不同的是,在自然流行过程中,A型口蹄疫病毒主要引起牛、羊感染和发病,猪的病例极少;然而本次流行的A/Sea-97/G2毒株对牛、猪都有致病性,并都有临床发病的报道,且在牛上,毒力高于2009年湖北武汉A型流行毒约10倍之多。
据了解,目前广东地区很多猪场仍在使用O型口蹄疫苗,导致了免疫之后仍然发生口蹄疫的情况,这很可能就是由于A型口蹄疫感染,并不是疫苗质量的问题。
近期口蹄疫的危害程度
所有的传播途径,直接、间接接触都可以传播口蹄疫病毒,“只要是从发病动物身上掉下来的,都可以排毒、散毒”,有相关事例证明口蹄疫随空气传播的距离可达200多公里,超过了许多国内专家的预期距离。其主要症状是发病初期体温升高,最多可到41℃左右,1-2天后,发病动物嘴部、蹄部、乳房部位出现水泡。且口蹄疫仅在发病初期发烧,当水泡破裂之后,在没有继发、并发感染的情况下发烧可以自行消退,所以在没有继发感染情况下退烧针没有必要继续打。
口蹄疫防治养猪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