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散养模式的利弊分析与趋势预测-畜牧养殖

农户收入水平较高的省份,由于其养猪成本较高,生猪饲养的优势正逐渐丧失。而在收入水平较低的省份,由于养猪收入仍然是农户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上农户散养生猪的形态尚没有大的变化,这些省份将继续保持猪肉产量的份额。具有养猪优势的地区将逐渐替代不具有优势的地区。   2.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促使一部分农户扩大饲养规模。资金是决定饲养的首要条件,农户收入水平与饲养规模一般呈正相关。因为规模扩大意味着风险加大,只有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户才有能力承担较大风险,并通过采纳先进的农广天地技术化解风险。1999年由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开展的畜牧业调查显示,从利润成本方面来看,年出栏31~100头生猪是效益最好的规模。收入水平的提高会使一部分农户向此规模发展。今年5月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生猪、猪肉价格暴涨现象,创下建国以来的最高纪录,局部地区精肉一度卖到28元/公斤,此次生猪、猪肉价格暴涨引起了国务院以及各级政府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一时间成为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一些学者、专家纷纷对生猪、猪肉价格暴涨原因进行了分析,其主要观点可归纳为:本次猪肉价格暴涨最直接的原因是生猪存栏严重不足,这是多种因素叠加导致的,其中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占主导地位,饲料原料价格上涨起到催化作用,“无名高热病”等疫病的发生更加剧了价格暴涨。   5.调节市场上生猪供给量的有效手段。农户散养生猪并不是其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因而生猪价格波动对其规模不可能有大的影响,正是这种千家万户小规模养殖,对生猪供给总量起到了库存调节作用,当价格跌至非盈利区、供过于求时,农户会延迟出栏期或留作消费,而在生猪供不应求时,农户会及时抛售生猪,以获取高利润。   2.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般而言,农户传统的养猪方式具有技术合理性,在农民人均收入较低、耕种农业的生产手段不够发达的时期,农户的副业养猪在自给性的动物营养源、有机肥料源两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这也是长期以来农民保持养猪传统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受土地政策的影响,我国耕种农业的规模较小,农户把零散性的副业养猪作为大耕种农业的补充,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方面耕种业为养猪提供了“绝对饲料”,另一方面养猪为耕种业提供了有机肥料,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养猪可视为一种储蓄手段。农户在生猪饲养过程中,主要以自产的谷物或副产品进行饲养,其现金支出较少,而且对副产品的利用还构成了一种循环经济流,符合现代经济发展观,农户现金的支出只有仔猪费和防疫费用等,而生猪出栏却可以带来数百元现金收入,在农户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背景下,生猪饲养表现为储蓄的一种手段,具有经济的合理性。     1.在现行土地政策条件下,农村劳动力过剩及农产品的相对低收入使农户散养形态有经济合理性,而自给型的饲养资源及经营上的灵活性使副业养猪的长期存在成为可能,存在着技术合理性。   在上述观点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还有一个因素不容忽视,即生猪散养户的大量退出,且退出速度之快令人深思,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局面呢?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原因:1.农户养猪面临着价格和生产的双重风险。2.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对养猪的依赖性大大降低。3.国家缺乏对农户散养猪的扶持。4.农民在“产-加-销”的产业中一直处于不利的地位,从单位时间劳动效率的分析比较来看,农户、贩运商、屠宰商、零售商仍以农户散养为主,虽然这种家庭养殖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据有关研究表明,生猪供给的70%来源于散养农户,25%来自于饲养专业户,其余5%来源于规模养猪场,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决定生猪供应的主要因素还是广大农民的个体养殖,这样,当农民个人养猪量出现锐减时,市场上的生猪、猪肉价格必然要上涨,由此可见,在当前我国生猪生产的条件下,生猪散养模式应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养猪技术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