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来临,做好猪病预测与预防-畜牧养殖

重视猪群的农广天地工作,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因素。从分娩、保育到育成均严格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避免把日龄相差太大的猪只混群饲养,尽量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的次数,做到同一栋猪舍的猪群同时全部转出,在每批猪出栏后猪舍须经严格冲洗消毒,空置几天后再转入新的猪群。  采用盐酸环丙沙星注射液20毫升~25毫升、1%亚甲兰8毫升~10毫升、1%硫酸阿托品注射液3毫升~4毫升,分别肌肉注射一天一次,连用四天,疗效较好,其它如卡那霉素、土霉素等也均有疗效。   猪瘟仍是当前危害养猪生产的罪魁祸首,但临床表现非典型化占据主流  控制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必须坚持综合防制措施,单纯地依赖疫苗的作用,是一种片面的观点,疫苗也只能在综合性防制的配合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疫苗预防、生物安全、药物控制已成为当今最主要的疫病防制三角形体系。   发病高峰虽已过去,但高热症仍有反弹的可能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各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均易感。1月龄以内的仔猪很少感染发病,1月龄以后易感性逐渐增加。本病有高度的传染性,当易感猪群受到传染时,即引起急性暴发,最先发病的猪呈最急性经过而死亡,发病率和死亡率都甚高。主要表现突然发病,高热稽留,全身痉挛,四肢抽搐,皮肤和粘膜发绀。两眼有多量的粘脓性分泌物,甚至使眼睑粘连。耳、四肢内侧、腹下及外阴等处皮肤出现出血斑点。病猪先便秘后腹泻,粪便中常带有粘液。全身皮肤、浆膜、粘膜和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变化,以淋巴结、肾脏、膀胱、脾脏、喉头、胆囊和大肠粘膜出血最为常见。肾脏色泽变淡,皮质上有针尖至小米大、数量不等的紫红色出血点。  该病病因复杂,病猪一般愈后不良,防治上应坚持预防为主,通过加强农广天地,提前保健预防,加强消毒工作,对症治疗等措施,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  猪舍及环境均需定期消毒,减少病原微生物的含量。由于病毒对普通消毒剂不敏感,特别是猪圆环病毒,一般消毒剂对它不起作用,消毒时应选择新型、刺激性较小的消毒剂,如复合醛类消毒液,在发病的10天内应提高消毒药液的浓度,对疫区及疫区附近外部环境每天进行4次~6次严格消毒,母猪和大中猪中午时可带猪喷雾消毒,猪场生活管理区每日消毒1次。第10天开始,可加大一倍稀释进行消毒,减少健康猪通过呼吸道感染流感等病毒的几率,以防止本病扩散蔓延,对控制疫病的传播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养猪技术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