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我国猪业发展的育种体系建设和新技术运用-畜牧养殖

尽管我国的猪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相当一批养猪企业在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猪业整体的生产力水平和产业运行质量、猪肉产品安全状况等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以母猪年提供生猪头数为标志的生产力水平还很低。我国生猪出栏率为135.39%(2006年出栏生猪6.81亿头,2005年底存栏5.03亿头),而发达国家一般可达到160%以上。生猪每千克增重比美国和欧盟多消耗饲料1千克左右。每头母猪年提供猪肉1023千克,美国在1800千克以上。虽然我国生猪存栏和猪肉产量都接近世界总量的50%,但猪肉出口不到我国猪肉产量的1%(2006年世界猪肉出口贸易532万吨,我国27万吨,不含活猪出口港澳地区172万头)。我国猪业的发展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依靠投资扩大规模增加产量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适合市场需求的瘦肉型猪种依赖国外进口,新品种研发与推广能力差,综合竞争力不强;满足猪业发展需要、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良种繁育体系还未形成。蛋白饲料原料仍有较大缺口,鱼粉进口量已占到世界的30%左右,大豆进口量占到国内需求总量的50%以上。猪肉产品质量安全和卫生隐患严重。非法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制售假冒伪劣饲料、兽药残留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困扰养猪生产安全的疾病,特别是重大疫病、非典型的传统疫病以及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类疫病的控制形势不容乐观,发生在去年的高致病性蓝耳病的影响,使养猪人刻骨铭心。猪业发展与环境发展的协调也日益突出地摆在我们的面前,在一些养殖集中地区,尤其是大城市郊区,养殖场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控制难度和治理成本不断加大。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十一五”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下功夫解决,这些问题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我国猪业将难以实现平稳发展,建设发达的猪业的目标。 天津等作为重点建设区域。同时,兼顾其他有发展潜力的省区。 2.4 金字塔结构 我国的猪肉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06年我国生猪出栏6.81亿头,比上年增长了3.03%,猪肉产量5224.9万吨,比上年增长了4.3%。猪业规模化、区域化和产业化进程呈现出加快发展趋势,2005年全国生猪规模化饲养水平达到42.75%。生猪优势生产区域开始形成,2005年我国生猪产业带10省区的猪肉产量占到全国总量的65%。 利用地方猪种和培育猪种生产“优质风味猪肉”是近年来发展的一个方向。搞得较好的猪种有:黄淮海黑猪、蓝塘猪、莆田猪、香猪、太湖猪、苏太猪、陆川猪、藏猪、玉江猪、北京黑猪等,这些“优质风味猪肉”已受到大中城市(如广州、上海、北京、南京、苏州、福州、厦门、济南、成都、连云港等)部分消费者的欢迎,价格比“洋三元”猪肉高20%左右,特别在一些重大节、假日,虽然价格高达30~50元/千克,但仍供不应求。利用地方猪种生产“烤乳猪”或中猪,出口港、澳和东南亚地区,市场前景看好。广东有一公司引入藏猪饲养,目前已有1000多头(其中母猪130多头),供应当地酒店。关于利用地方猪种进行“有机猪肉”生产在我国也已开始。五指山猪、香猪等小型猪已被医学界认为是一种较好的实验动物,地方猪种具有多种优良品质,可以在不同的方向上开发利用。 根据《全国畜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全国肉类产量将达到8400万吨,年递增约1.6%。当前,养猪生产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小规模分散饲养正在通过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饲养方式转变,猪业正处于从传统养猪业向现代养猪业转变的关键时期。我国养猪业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猪肉产品供求基本平衡,提高养猪生产水平以及猪肉产品质量与市场竞争力,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我国养猪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畜产品生产已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方向转变,畜牧业进入了一个生产平稳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的新阶段,这为良种生产和市场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据测算,到2010年时,每年优质种猪的缺口在190万头。因此,继续实施良种工程,大力发展良种产业,改善基础设施,增强造血功能,培育更多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壮大良种繁育企业集团实力,为建设现代猪业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养猪技术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