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建设适应猪业发展的育种体系1 我国猪业发展现状和面临挑战
2.4 金字塔结构
根据《全国畜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全国肉类产量将达到8400万吨,年递增约1.6%。当前,养猪生产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小规模分散饲养正在通过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饲养方式转变,猪业正处于从传统养猪业向现代养猪业转变的关键时期。我国养猪业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猪肉产品供求基本平衡,提高养猪生产水平以及猪肉产品质量与市场竞争力,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我国养猪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畜产品生产已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方向转变,畜牧业进入了一个生产平稳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的新阶段,这为良种生产和市场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据测算,到2010年时,每年优质种猪的缺口在190万头。因此,继续实施良种工程,大力发展良种产业,改善基础设施,增强造血功能,培育更多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壮大良种繁育企业集团实力,为建设现代猪业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满足猪业发展对良种母猪更新的需要,良种供应能力提高30%。2005年全国现有种猪场3428个,存栏能繁母猪127.3万头,年供应种猪810万头。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800万头,由于大部分规模养殖户母猪的使用年限约为3.5年,同时,大多数散养农户饲养的母猪更新不规范,周期较长。综合考虑,实际的年种猪需要量约为960万头,其中纯种约120万头、父母代母猪840万头。按目前发展速度,我国猪肉产量在“十一五”期间年增长3%比较适当。预测母猪饲养量的增加会在0.5%左右。2010年,母猪存栏5000万头,年需要种猪数量1000万头,需要新增供种能力190万头。
根据种猪繁育的基础和水平,面向养猪业发展的需要,种猪繁育建设重点放在原种猪场、生猪改良繁育中心/测定站、公猪站、种猪登记及其信息网的建设上,扩繁场以地方投资建设为主。原种场建设的重点以多点式种猪生产、扩大规模、购置设备、场内性能测定、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等为主;扩繁场以多点式猪舍技改、设备购置、环境保护等为重点;生猪改良繁育中心以猪舍建设,精液采集、检测、运输、储存、设备购置为主,同时配套建立猪改良服务网络。
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围绕提高种猪质量,利用引进品种和地方猪种资源,生产优质商品猪。加强优良地方品种的开发利用,选育特色品系。所有原种场要在全国猪联合育种的框架下,积极参加联合育种,促进种猪优良遗传基因的资源共享,提升种猪繁育水平,更好地满足国内消费、加工的需要,并为扩大猪肉出口奠定良种基础。
选择产业基础较好,比较优势明显,相对集中连片的长江流域的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中原和东北地区的山东、河南、河北、吉林、辽宁;以及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逐步建立自主良种繁育体系。
2.5 产业布局
2.3 新增供种能力
猪良种繁育体系是将纯种的改良、良种的扩繁和商品肉猪的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的一套体系。在良种繁育体系中,将选种和扩繁任务划分给相对独立而又密切配合的育种场和各级猪场来完成,使各个环节的工作专门化。猪完整的繁育体系的建立决定了现代集约化养猪生产的基本框架。这种育种体系的结构要求:使猪群在现有设备基础上的周转最大化,将母猪非生产天数最小化,不断改善产品质量,使生产成本最小化,实现利润最大化。
猪良种繁育体系形以一个金字塔,由核心群、扩繁群和生产群组成。在育种金字塔结构中,必须确定曾祖代、祖代和父母代使用的品种,父系或母系选择的性状,要有精确的性能测定方案、遗传评估方法和快速传递的配种体系(养猪技术)。在金字塔式的良种繁育体系中,核心群内获得的遗传进展经繁殖群传递下来,最终体现在商品生产群,使商品代猪的生产性能得以提高。这里基因流动是自上而下的,而市场信息流动是从下到上的。
天津等作为重点建设区域。同时,兼顾其他有发展潜力的省区。
2.1 目标任务养猪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