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利用现代繁殖技术改良猪种。推进养猪业产业化。推广优良猪种,利用动物繁殖技术是养猪生产中的关键技术环节。在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养猪繁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猪的养猪技术技术已成为种猪改良的重要手段。并在传统的养猪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时至今日,养猪技术技术仍然是养猪生产领域推广最广、普及率最高的种猪繁殖技术。因此,我们必须技术抓好。在养猪集中产区建立种公猪站,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公猪精液供应站,为广大养猪户提供良种猪精液和养猪技术技术,为本地区的生猪品种改良服务。偏远地区的政府可以联系养猪集中产区的相关企业,政府建立联接的平台和企业市场行为结合,为推广和开展养猪技术技术进行培训、示范、以推动这项工作。帮助养猪户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同时积极推广生猪实用繁殖技术,包括猪的发性鉴定、发情、排卵以及分娩控制、早期妊娠诊断、生殖免疫、胚胎移植,繁殖配套技术的技术程序、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推动我国猪种改良步伐,提高种猪生产性能水平。
加强猪数量性状主效基因的检测与利用。如已检出的酸肉基因、猪应激综合症候选基因、窝产仔候选肉基因、雌激素受体基因、背膘厚和瘦肉率的候选基因。目前猪应激综合症基因,窝产仔数候选基因等已在猪育种中应用。
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指定本地区的养猪业发展规划及品种定向工作,在抓好有效管理的基础上,对种猪事业出台必要的扶持政策,对引进推广优良种猪(精液)的良种场、种公猪站,给予必要和适当的资金支持,确保良种猪的发展,使广大养猪场(专业户)买得起,用得上,用最短时间推广普及良种。充分发挥良种猪对生产发展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猪业产业化养殖方式的实现。
由此可见,我国养猪业虽有较大发展,但与世界养猪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饲养分散.粗放经营,落后的养殖方式与现代养猪业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不能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猪肉产品的要求,这种状况必须彻底改变。
总之,为确保种猪质量不断提高,我们应推广和应用上述选育技术和方法。种猪产业是养猪生产的高端产业,种猪企业应根据需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多种形式的技术联系,运用先进的技术知道种猪生产。
2、方向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养猪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养猪业保持了快速的发展。截止2002年末,全国生猪存栏达4.62亿头,比1985年的3.31亿头增长39.27%;猪肉产量达4327万吨,比1985年1655万吨增长1.61倍。
1.3猪肉加工体系正在形成,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从国外引进100条生猪屠宰加工成套生产线,700多条高温火腿肠生产线和一批低温制品的关键设备等肉类屠宰加工设备,消化和吸收了一些国际前沿技术和工艺。生猪屠宰加工能力和技术水平有明显的提高,肉制品的花色品种研发能力增强。目前全国生猪屠宰场有5万多个,其中屠宰能力在10~50万头的1500余家,年屠宰在50~100万的300余家,年屠宰在100万头以上的100余家,年增售5000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500余家,年加工猪肉制品1200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4%。涌现了一批以猪肉加工为主的大型肉类加工企业。如双汇、金锣、得利斯等。
1.2区域化养猪生产加速形成。我国养猪生产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中原、东北和两广等集中产地。据统计,2002年他们猪肉产量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其中四川、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广西的猪肉产量占全国总量的43.8%。山东、河南、河北猪肉产量占全国总量的21%。
2.3从追求高侗体瘦肉率到重视猪的繁殖力和较好的肉质,确保高品质,高安全性的猪肉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产品结构。目前我国生猪基本上属于买方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必须适应市场需求,按照其要求,提高猪的繁殖水平。生产优质种猪和商品瘦肉猪,让其有独到之处。实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的发展战略,树立品牌意识,努力扩大生产规模,大力提高生猪科技含量。不断培育优良产品,靠品质和特色打天下。养猪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