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判定:农业部发布的《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规定的临床判定指标有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流行病学特点:鸡、火鸡、鸭、鹅、鹌鹑、雉鸡、鸵鸟、孔雀等多种禽类易感,多种野鸟也可感染发病。传染源主要为病禽(野鸟)和带毒禽(野鸟)。病毒可长期在污染的粪便、水等环境中存活。病毒传播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禽(野鸟)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的饲料、水、蛋托(箱)、垫草、种蛋、鸡胚和精液等媒介,经呼吸道、消化道感染,也可通过气源性媒介传播。临床症状:急性发病死亡或不明原因死亡,潜伏期从几小时到数天,最长可达21天;脚鳞出血;鸡冠出血或发绀、头部和面部水肿;鸭、鹅等水禽可见神经和腹泻症状,有时可见角膜炎症,甚至失明;产蛋突然下降。病理变化:消化道、呼吸道粘膜广泛充血、出血;腺胃粘液增多;可见腺胃乳头出血,腺胃和肌胃之间交界处粘膜可见带状出血;心冠及腹部脂肪出血;输卵管的中部可见乳白色分泌物或凝块;卵泡充血、出血、萎缩、破裂,有的可见“卵黄性腹膜炎”;脑部出现坏死灶、血管周围淋巴细胞管套、神经胶质灶、血管增生等病变;胰腺和心肌组织局灶性坏死。符合流行病学和急性发病死亡或不明原因死亡,潜伏期从几小时到数天,最长可到21天,且至少符合其他临床指标或病理指标之一的可判定为临床怀疑病例。
疫情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禽类发病急、传播迅速、死亡率高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在接到疫情报告或了解可疑疫情情况后,应立即派员到现场进行初步调查核实并采集样品,符合临场判定标准规定的,确认为临床怀疑疫情;确认为临床怀疑疫情的,应在2小时内将情况逐级报到省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和同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并立即将样品送省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进行疑似诊断;
疫情处置:
1、临床怀疑疫情的处置:对发病场(户)实施隔离、监控,禁止禽类、禽类产品及有关物品移动,并对其内、外坏境实施严格的消毒措施。
2、疑似疫情的处置:当确认为疑似疫情时,扑杀疑似禽群,对扑杀禽、病死禽及其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其内、外坏境实施严格的消毒措施,对污染物或可疑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对污染的场所和设施进行彻底消毒,限制发病场(户)周边3公里的家禽及其产品移动。
3、确诊疫情的处置:疫情确诊后立即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同级人民政府发布封锁令对疫区实行封锁。封锁期间,疫点内应采取的措施;扑杀所有的禽只,销毁所有病死禽、被扑杀禽及其禽类产品;对禽类排泄物、被污染饲料、垫料、污水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对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禽舍、场地进行彻底消毒。疫区内应采取的措施:扑杀疫区内所有的家禽,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销毁相应的禽类产品;禁止禽类进出疫区及禽类产品运出疫区;对禽类排泄物、被污染饲料、垫料、污水等按国家规定标准进行无害化处理;对所有与禽类接触过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禽舍、场地进行彻底消毒。受威胁区内应采取的措施:对所有易感禽类进行紧急强制免疫,建立完整的免疫档案;对所有禽类实行疫情监测,掌握疫情动态。关闭疫点及周边13公里内所有家禽及其产品交易市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疫源分析与追踪调查。追踪疫点内在发病期间及发病前21天内售出的所有家禽及其产品,并销毁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