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重视家禽发病时的治疗,但常忽视治疗同时和治疗后的管理工作。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这在家禽疫病的防治上也有重要意义。治疗同时重视管理工作,对于提高药物效果、迅速恢复健康、提高经济效益十分必要。
一、环境控制
1.改善环境。不少疫病是由于环境不良、应激因素导致机体抗病力下降引起的。治疗后要注意改善环境,保持环境舒适,稳定环境因素,避免或减轻应激。温度要稳定,不可过热过冷,密切注意天气的变化,随时采取妥善措施,夏季注意防暑降温、冬季注意防寒保暖;湿度要合适,球虫、黄曲霉菌都与高湿有关,注意加强通风,而大肠杆菌病、呼吸道疾病要求提高湿度,降低灰尘,可采用禽舍清水喷雾等方法,最大限度降低对于呼吸道的刺激;注意通风、换气,保持空气的清新,特别是呼吸道病、腹水综合症等。但是通风要适当,避免形成贼风;注意光照与声音,降低亮度,保持安静,促进机体恢复;发病后要避免转群、称重、采血、断喙等活动。
2.注意消毒。家禽机体抗体水平的消长在一定程度上与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的多寡成反比。消灭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对于防止再次感染,阻止病原扩散,防控传染病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要坚持带鸡消毒,直接消灭隐藏于禽舍内环境、体表、浅表呼吸道中的病原微生物。带鸡消毒还有降低粉尘、净化空气、防暑降温的作用。
3.合理处理粪便和尸体。病禽的粪便和尸体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合理处置是防控传染病的重要措施。粪便一定要采取堆积发酵处理,并在出粪后对粪道、禽舍、储粪周围用药物消毒。尸体要深埋或烧毁。
二、补充营养
饲料中缺乏贵重营养成分如维生素A、维生素E、氨基酸、生物素,增加了畜禽对疫病的易感性。禽霍乱、鸭传染性浆膜炎、禽李氏杆菌病、坏死性肠炎等许多疫病的发生、流行都与营养缺乏有关。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E对于保护呼吸道、消化道黏膜的完整性、修复受损黏膜有重要作用,其中维生素A是黏膜免疫重要物质基础;维生素E是体液免疫的重要物质基础;维生素C有加速伤口愈合、促进抗体形成、消除内毒素的作用;维生素B6、生物素、叶酸、胆碱、锌、铜、铁、硒等维生素、微量元素对抗体形成有重要作用。所以发病后要及时补充维生素、电解多维。
三、细化管理
1.注重发病后的营养微调。鸡发病后,随着产蛋率下降,对钙质的需要降低,此时要及时下调钙质,一般产蛋每下降20%,要减少1%的石粉、贝壳粉等的添加,以后随着产蛋的回升再逐渐调高,否则会加重病情,不利于恢复;产蛋下降1周内的高蛋白、高能量有利于机体恢复,超过1周产蛋不能恢复的,就要下调蛋白、能量等营养物质水平。因为病程较长,能量过剩,易造成脂肪在卵巢部位的沉积,影响卵泡发育;大量蛋白过剩,代谢的中间产物对肾脏产生毒性,甚至出现痛风等营养代谢疫病,出现康复后产蛋恢复缓慢或不能恢复的现象。对于产蛋幅度下降大的,产蛋率小于60%,粗蛋白为15%;产蛋率60%~80%时,粗蛋白15.5%~16%,蛋白能量比值14.5克/兆焦,以后随着产蛋回升逐渐调高蛋白、能量。
2.针对性管理。对于法氏囊、传支等对肾脏有严重损伤的疫病,发病后注意保肾药物的使用,要使用葡萄糖、口服补液盐,同时下调蛋白,可在全价饲料中另加入玉米20%,舍温升高2~3℃;对于寄生虫类疫病,治疗驱虫时,要集中饲养,及时清扫、堆积发酵处理粪便;对于有传播媒介的疫病,如住白细胞原虫病、禽疟原虫病等在使用和美华原虫散治疗的同时,要做好传播媒介蚊虫等的扑灭工作;对于组织滴虫,在驱除异刺线虫的同时,做好环境中搬运宿主蚯蚓的防控。
3.做好发病后鸡的淘汰。每次发病后,对于弱的、停产的鸡都要坚决淘汰。这不仅可以防止病原的扩散,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新城疫发病后有神经症状的慢性鸡是造成该病继续流行的重要原因;马立克出现消瘦、下痢、冠苍白、皱缩的不仅不可能治愈,而且还散毒;禽霍乱、链球菌、鸡沙门氏菌流行后期的慢性鸡带毒、散毒,故所有这些都要坚决淘汰。
4.做好亡羊补牢工作。发病后要及时查找、分析管理中的漏洞,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补救措施。如葡萄球菌的发生常与笼具铁刺有关;水源污染常造成大肠杆菌的流行;光照太强易发生啄癖等,这些都要有的放矢加以解决。
5.做好实验室诊断工作。对于大型养禽场,要在发病治疗的同时采取病料送实验室确诊,为以后防控积累资料;对于药敏试验药物要合理安排使用顺序;并在进行紧急接种后抗体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此项工作是真正能够体现细节、决定成败的工作。在人医上发病治疗时相应的管理早已成为一门独立的护理学科,而在兽医上我们做的还非常不够,相信不久此项工作会更成熟、完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