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雏鹅出壳之后,靠残留在体内的蛋黄来维持机体的营养需要。因此,出壳后24~36小时内不用采食也能维持生命活动。如果孵化的种蛋太小,加上母鹅的营养不足,造成出壳后留在雏鹅体内的蛋黄不足维持其营养需要;如果孵化的温度偏高,成孵化器内、育雏室内的湿度太低,空气过于干燥,造成体内的水分蒸发过大,体内的残留蛋黄吸收不良,这样就可以导致雏鹅在开食之前已经处于饥饿状态。
(2)一批种苗从第一只雏鹅出壳到全部出齐约需要24~36小时。如果没有根据种苗出壳的先后而分批移至育雏室开食,而是等全部种苗出壳后一齐开食,那么早期出壳的雏鹅,可因未能及时开食而处于饥饿状态;如果从外地购买种苗,在长途运输中连续1~2天不给饮水和开食,也会造成雏鹅处于饥饿状态。饥饿时间越长,对雏鹅的生长发育障碍越大。
(3)雏鹅在育雏期间,如果温度过低,雏鹅畏寒打堆,不愿采食,即使采食了,也不能很好地消化。这样不但得不到营养补充,反而消耗体内的能量,使雏鹅处于饥饿状态;如果温度过高(超过300℃时),也会影响食欲,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也会使雏鹅处于半饥饿状态。
(4)有些养户习惯在雏鹅开食之前,在饮水或饲料中投放抗生素,结果把肠道中的大量有益的微生物杀死或抑制肠内微生物区系失调,使雏鹅食欲下降或造成消化不良,这样也会造成雏鹅处于半饥饿或完全饥饿状态。
(5)饲养管理方面多种多样的失误也能使雏鹅处于半饥饿状态。如舍内光线太暗,饲槽不足又放置不均匀;由于营养不全,严重缺乏维生素及矿物质等造成雏鹅啄食过多的垫料(木糠、甘蔗渣、稻草等);突然更改饲料;雏鹅生长不均,大小差异较大,致使弱小雏经常吃不饱;鹅群接种疫苗、驱赶、搬迁、过于强烈的噪音等也会使雏鹅受惊而不敢采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