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鸭细小病毒病俗称“三周病”,是由番鸭细小病毒引起的以腹泻、气喘和软脚为主要症状的一种新病。主要侵害1周龄-3周龄雏番鸭,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高。
病原
本病的病原为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的番鸭细小病毒。该病毒在电镜下有实心和空心两种粒子,呈圆形等轴立体对称的20面体,无囊膜,直径20nm-25nm。
番鸭细小病毒为单链DNA病毒,有VP1、VP2、VP3三种结构蛋白,其中VP3为主要结构蛋白。该病毒不能与禽类、哺乳动物和人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这是其与哺乳类动物的细小病毒的不同之处。番鸭细小病毒可以在番鸭胚和鹅胚中繁殖,并引起胚胎死亡;也可在番鸭胚成纤维细胞上繁殖并引起细胞病变,荧光抗体染色在胞核内出现明亮的黄绿色荧光,说明病毒在细胞核内复制。
该病毒对乙醚、胰蛋白酶、酸和热等灭活因子作用有很强的抵抗力,但是病毒对紫外线照射很敏感。
流行特点
雏番鸭是唯一自然感染发病的动物,发病率和病死率与日龄密切相关,日龄越小发病率和病死率越高。一般来说,4日龄-5日龄开始有发病,10日龄左右为发病高峰期,以后逐渐减少,20日龄左右为零星发生,成年番鸭不发病。麻鸭、半番鸭、北京鸭、樱桃谷鸭、鹅和鸡等即使与病鸭混养或人工接种病毒也不出现临床症状。
病鸭通过分泌物和排泄物,特别是通过粪便排出大量病毒,这些排泄物污染饲料、水源、饲养工具、运输工具、饲养员和防疫人员等。易感番鸭通过与这些媒介接触而造成疾病的传播。病鸭的排泄物污染种蛋蛋壳,把病毒传给刚出壳的雏鸭,引起疫病暴发。
本病的发生无明显季节性。但是,冬季和春季由于气温低,育雏室空气流通不畅,空气中氨和二氧化碳浓度较高,发病率和病死率亦较高。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本病的潜伏期4天-9天,病程2天-7天,病程长短与发病日龄密切相关。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亚急性型。
最急性型
多发生于6天左右的雏鸭。病势凶猛,病程很短,仅数小时。往往不见先兆症状而突然死亡。临死时有神经症状,头颈向一侧扭曲,两脚乱划。死亡率4%~6%。剖检病变不明显,仅出现急性卡他性肠炎或肠黏膜出血。
急性型
主要见于7日龄-21日龄雏番鸭。病雏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泻,排出灰白或淡绿色稀粪,粪中有脓性物,并黏附于肛门周围。呼吸困难,喙端发绀,后期常蹲伏,张口呼吸。病程一般为2天-4天,病鸭精神委顿,濒死前两脚麻痹,倒地,衰竭死亡。剖检病变明显,全身各个器官组织都有出血现象,有特征性的病变是,部分病例的小肠有1段-2段膨大的肠节,犹如“腊肠样”,剖开肠腔可见一层由纤维素性渗出物和脱落的肠黏膜组成的灰白色的假膜把粪便包裹起来,其他的肠黏膜也出现水肿和充血。
亚急性型
比较少见,往往是急性病例不愈转化而来。主要表现为精神委顿,喜蹲伏,两脚无力,行走缓慢,排黄绿色或灰白色稀粪,并黏附于肛门周围。死亡率低,大部分病愈鸭生长发育受阻,成为僵鸭。
诊断
根据本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临诊上本病常与鸭病毒性肝炎和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混合感染,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所以,本病的确诊必须依靠病原学和血清学的方法。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采集病死鸭的肝、脾、肾以及肠道等内脏器官,经研磨、冻融处理后制成悬液,双抗作用后尿囊腔接种10日龄-12日龄的非免疫鸭胚或鹅胚,置37%孵化5天-10天。弃去24小时内的死亡胚胎。一般于接种后3天-10天胚胎死亡,收取尿囊液作为病毒传代以及血清学检验用。
接种雏番鸭
上述处理好的病料上清液或含毒尿囊液经皮下或肌肉接种5日龄-10日龄的易感雏番鸭,观察10天。死亡雏鸭检验其病理变化是否与自然病例相同。
鸭体中和试验
病料上清液或含毒尿囊液分成两组,一组加入4倍量的抗番鸭细小病毒阳性血清,另一组加入4倍量的无菌生理盐水作为对照,混匀后置37℃作用1小时,然后分别接种雏鸭。接种雏鸭后,隔离观察10天,血清组健活而对照组发病死亡,其临床症状与病变同自然病例相同,即可确诊为雏番鸭细小病毒病。
鸭(鹅)胚中和试验
有固定病毒稀释血清法和固定血清稀释病毒法两种方式。前者用于检测待检血清的中和效价,后者用于测定待检病毒的中和指数。做法同常规。胶乳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琼脂扩散沉淀试验(AGP)和核酸探针等方法均可用于本病的诊断。
防治措施
饲养管理因素对本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对种蛋、孵坊和育雏室严格消毒,改善育雏室通风等条件,结合预防接种,可杜绝本病发生和流行。
本病的污染区,母鸭在开产前2周接种本病的灭活疫苗,对后代有保护力。也可给1日龄的雏鸭接种弱毒疫苗,保护率也很高。
目前对本病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一旦暴发本病,立即将病雏隔离,场地进行彻底消毒,每羽肌肉注射高免蛋黄抗体1毫升,治愈率80%以上。为防止和减少继发细菌和霉菌感染,适当应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也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