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淀粉多糖酶对肉鸡生产性能、养分利用率及盲肠微生物的影响

李成良 张海燕
摘 要 选用240只1日龄健康爱拔益加肉仔鸡(AA)随机分为3个处理,每处理4个重复,每重复20只鸡,公母各半,试验期为42 d,研究非淀粉多糖酶对肉鸡生产性能、养分利用率及盲肠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0~3周龄时,非淀粉多糖酶使肉鸡的日增重提高了8.7%(P<0.05),使肉鸡的料肉比降低了6.37%(P<0.05)。在4~6周龄和全期时,非淀粉多糖酶和抗生素有提高采食量和日增重、降低料肉比的趋势,但是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②日粮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能使粗蛋白、粗纤维、钙和磷的表观消化率分别提高了4.99%、10.55%、4.56%、和6.79%,差异显著(P<0.05)。③在3周龄时,非淀粉多糖酶使盲肠中乳酸杆菌的数量提高了12.16%(P>0.05),在6周龄时,非淀粉多糖酶使盲肠中大肠杆菌降低了8.84%(P>0.05),乳酸杆菌数量增加了13.49%(P>0.05),此时,抗生素在降低大肠杆菌数量和增加乳酸菌数量的作用效果上要优于非淀粉多糖酶(P<0.05)。以上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能提高日粮养分消化率(粗蛋白、粗纤维、钙和磷),降低肉鸡盲肠中大肠杆菌的数量,使盲肠乳酸杆菌增殖,改善了肠道的微生物菌群。非淀粉多糖酶在肉仔鸡0~3周龄的使用效果优于4~6周龄。
关键词 非淀粉多糖酶;肉鸡;生产性能;养分消化率;盲肠微生物
中图分类号 Q55
非淀粉多糖(NSP)是植物性饲料中存在的主要抗营养因子之一。NSP一般占碳水化合物含量的10%~30%,可分为不溶性非淀粉多糖(INSP)和可溶性非淀粉多糖(SNSP)。NSP不易被消化,在肠道中产生粘性胶状物质,妨碍消化酶与底物的接触,减慢易消化营养素向肠粘膜的扩散速度,影响谷物的消化和营养成分的吸收。SNSP比INSP具有更高的持水率,溶解后粘度更大,结合能力更强,所以抗营养作用也更为显著[1]。谷物饲料中含有大量的SNSP,能结合大量的水分,增加了消化道内容物的粘稠度。研究发现家禽日粮中NSP大于5%时,会显著降低能量和其它营养物质利用率,导致粘粪,造成环境污染[2]。添加适当的外源酶制剂能够消除NSP的抗营养作用,提高蛋白质、能量及金属离子等的利用率和饲料的转化效率,进而提高其生产性能[3]。本试验主要在肉仔鸡的玉米-豆粕型实用日粮条件下,研究在正常能量日粮中添加NSP酶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养分消化率和盲肠微生物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选用1日龄健康爱拔益加肉仔鸡(AA)240只,随机分为3个处理: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酶制剂组,基础日粮+NSP酶制剂120 g/t全价料;抗生素组,基础日粮+黄霉素50 mg/kg。每处理4个重复,每重复20只鸡,公母各半,试验期为42 d,整个试验在广西某试验场完成。
1.2 试验材料
试验采用广东肇庆华芬饲料酶有限公司生产的HF-6浓缩酶。NSP酶制剂中各成分的活性为:木聚糖酶40 000 U/g,β-葡聚糖酶1 500 U/g,甘露聚糖酶1 500 U/g,纤维素酶 6 000 U/g,果胶酶13 000 U/g,淀粉酶4 500 U/g,蛋白酶4 500 U/g。
1.3 试验饲粮
基础饲粮由玉米、豆粕、鱼粉、菜粕、小麦及菜籽油组成。日粮配制参照NRC(1994)。饲粮组成及主要营养水平见表1。
饲料制粒的出口温度控制在60 ℃,以保证整个制粒过程中最高温度不超过85 ℃,从而保证加入的酶不失效。
1.4 饲养管理
鸡饲养在经清洁、消毒后的鸡舍和笼中。自由采食、饮水,24 h连续光照,用红外灯加热。第一周温度在32~34 ℃,以后每周可下降2 ℃,直到25 ℃止,通过调节红外灯的高度来调控温度。通风采用排气扇及窗户的开启。舍内相对湿度为55%~65%。试验鸡采用常规的免疫程序。

1.5 代谢试验
在试验30~35 d时,从每组中按重复随机选择体重相近的4只鸡单笼饲养,每天让鸡自由采食、饮水,先预饲2 d,然后收集6 d的粪样,剔除毛屑、饲料等杂物后称其质量。粪样按100 g滴加10% H2SO4 5 ml(防止氨挥发)和5滴甲苯防腐,充分混匀,于65 ℃干燥,室温回潮1 h至恒重,粉碎过40目筛后制成风干品备用。
1.6 测定指标及方法
1.6.1 生产性能
在试验0、21和42 d时分别按重复称鸡体重;于试验21 d和42 d时按重复计算饲料消耗量,并以重复为单位分别计算每处理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肉比。
1.6.2 营养物质消化率
采用常规方法测定风干粪样及饲粮粗蛋白、粗纤维、钙和磷的含量,计算其表观利用率[4]。
1.6.3 肠道菌群数量
于试验21和42 d时,从各处理组中随机选取4只鸡(每个重复1只鸡),口腔放血,体表消毒后无菌取相同部位盲肠,超低温冰箱保存备用。
将盲肠食糜样品置于灭菌培养皿中,混匀,称取0.5 g放于盛有9.5 ml灭菌生理盐水的容器内(10倍稀释),振荡3 min,取此稀释液0.5 ml于盛有4.5 ml灭菌生理盐水的容器内,依次进行10-2~10-7倍比稀释。取适当稀释度,用微量移液器吸取0.1 ml于培养基(每个稀释度3个重复)中,曲玻棒涂匀,生化培养箱培养,计数菌落数并换算成每克内容物所含菌落数(结果以对数均值lg cfu/g内容物表示)。大肠杆菌采用麦康凯培养基,37 ℃有氧条件下培养24 h,乳酸杆菌则采用LBS培养基,37 ℃厌氧条件下培养48 h。
1.7 数据处理
用Excel进行资料的初步处理,采用SPSS 11.5进行方差分析和Duncans法多重比较,所有数据用平均数±标准误(X±SE)。
2 试验结果
2.1 添加NSP酶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见表2)

与对照组相比,在0~3周龄时,NSP酶组和抗生素组都有提高肉仔鸡的采食量的趋势,但是3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NSP酶组和抗生素组分别使肉鸡的日增重提高了8.7%(P<0.05)和6.0%(P>0.05),NSP酶组和抗生素组分别使肉鸡的料肉比降低了6.37%(P<0.05)和3.64%(P>0.05);在4~6周龄时,NSP酶组和抗生素组有提高采食量和日增重、降低料肉比的趋势,但是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就全期而言,NSP酶组和抗生素组分别使采食量提高了1.49%和1.52%(P>0.05),使日增重提高了4.39%和3.66%(P>0.05),同时使料肉比下降了2.38%和1.90%(P>0.05)。
2.2 添加NSP酶对肉鸡养分消化率的影响(见表3)

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NSP酶和抗生素都能显著提高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分别提高了4.99%和4.83%(P<0.05),使粗纤维的表观消化率提高了10.55%和4.55%(P<0.05),使钙的表观消化率提高了4.56%和2.95%(P<0.05),使磷的表观消化率提高了6.79%和4.79%(P<0.05),但是,NSP酶组和抗生素组在提高粗蛋白、粗纤维、钙和磷表观消化率上无差异(P>0.05)。
2.3 添加NSP酶对肉鸡盲肠微生物的影响(见表4)

与对照组比,在3周龄时,NSP酶和抗生素都有降低盲肠中大肠杆菌的趋势,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NSP酶和抗生素使盲肠中乳酸杆菌的数量分别提高了12.16%(P>0.05)和13.63%(P<0.05),但是NSP酶组和抗生素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6周龄时,NSP酶使盲肠中大肠杆菌降低了8.84%(P>0.05),乳酸杆菌数量增加了13.49%(P>0.05),而抗生素使盲肠中大肠杆菌降低了28.81%(P<0.05),乳酸杆菌数量增加了26.28%(P<0.05)。此时,抗生素在降低大肠杆菌数量和增加乳酸菌数量的作用效果上要优于NSP酶(P<0.05)。
3 讨论
3.1 NSP酶对肉鸡生产性能及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NSP酶改善饲料中养分的消化率,提高肉鸡的生产性能。试验发现,在艾维茵肉仔鸡全期(0~42日龄)玉米-菜粕-豆粕型日粮中添加NSP酶(减少1.4%AME)和植酸酶(减少0.08%非植酸磷),甚至再减少0.01%赖氨酸,都不会显著影响肉仔鸡42日龄体重(P>0.05),但改善了饲料转化率,死亡率降低[5]。在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复合酶制剂,提高日粮总代谢率3%~7%,粗蛋白质代谢率提高了16%~22%,肉鸡体增重提高5.7%~13.5%,饲料转化率改善2.35%~8.63%[6]。研究结果表明,添加适量复合酶可改善肉鸡低能量日粮的料肉比[7]。在亚太地区9个玉米-豆粕型日粮的肉鸡试验中,尽管饲养环境和饲料配方不同,添加复合酶提高日增重3.5%,改善饲料转化率2.5%~13.9%[8]。本次研究也得到日粮中添加NSP酶使0~3同龄的肉仔鸡的日增重提高了8.7%(P<0.05),使肉鸡的料肉比降低了6.37%(P<0.05)。但是在4~6周龄或全期,NSP酶有改善肉鸡生产性能的趋势,但是未达到显著水平,提示NSP酶在肉鸡的幼龄期效果优于成年期。
本次研究得到,日粮中添加NSP酶能使粗蛋白、粗纤维、钙和磷的表观消化率分别提高了4.99%、10.55%、4.56%和6.79%,差异显著(P<0.05)。研究报道,在3周龄肉鸡小麦基础日粮中添加复合酶可将回肠蛋白的表观消化率提高6%[9]。在小麦日粮中添加木聚糖酶可提高蛋白质的表观代谢率7.4%(P<0.05)[10]。在给2~5周龄肉鸡高纤维日粮中添加酶制剂的结果表明,添加酶制剂组增重和采食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纤维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报道,复合酶制剂添加量对肉鸡养分利用率呈二次曲线关系(脂肪利用率除外)[11]。
3.2 NSP酶对肉鸡盲肠微生物的影响
本次研究表明,在3周龄时,NSP酶使盲肠中乳酸杆菌的数量提高了12.16%(P>0.05);在6周龄时,NSP酶使盲肠中大肠杆菌降低了8.84%(P>0.05),乳酸杆菌数量增加了13.49%(P>0.05),此时,抗生素在降低大肠杆菌数量和增加乳酸菌数量的作用效果上要优于NSP酶(P<0.05)。许多研究都表明,饲料中非淀粉多糖的抗营养作用不仅表现为影响食糜粘度,使食糜粘度增加,降低营养物质的吸收,还对肠道微生物有较大的影响。研究报道,食糜中非淀粉多糖的存在可导致有害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抑制有益微生物的生长。NSP酶的添加降低消化道食糜粘度,防止有害微生物的滋生,促进有益微生物的增长[12-16]。在高比例非淀粉多糖肉鸡日粮中添加酶制剂,能促使肠道乳酸菌的生长,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17]。复合酶制剂使空肠内容物粘度下降17.1%,粪中大肠杆菌数下降61.2%[18]。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03%、0.06%、0.1%的β-甘露聚糖酶,与对照组相比,酶制剂组大肠杆菌数量分别减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