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鸡生长发育、繁殖、产蛋和生产性能的一切自然和社会因素,统称为鸡的环境。主要包括温度、湿度、气流、气压、噪声、空气质量和生物因素,还包括光照及管理方式等。因此,了解研究环境因素对鸡的影响并合理调控,为鸡创造较理想的生存环境,即使在严冬酷暑,也可获得应有的生产水平,优良鸡种的产蛋潜力才能充分发挥出来。随着我国养鸡事业的发展和养鸡技术水平的提高,对鸡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要想获得最大的生产效益,就必须对环境进行人为的调控。一、温度的调控温度是鸡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它对鸡的体热平衡、生长发育、产蛋、蛋壳质量、孵化率、采食饮水、
饲料转化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影响。
蛋鸡最佳的适宜温度为18—23摄氏度,27摄氏度以下影响不大,超过32摄氏度产蛋则显著下降,蛋壳变薄,饮水增加,同时腹泻现象出现。试验证明在25—30摄氏度时,温度每升高1摄氏度,产蛋下降1.5%,蛋重减轻0.3克/枚,采食减少1.5%,饲料转化率降低约0.7%;气温低于21摄氏度时,温度每下降1摄氏度,产蛋下降0.5%,饲料消耗增加1.5%。鸡没有汗腺,不能通过出汗的方法来散发体温,它只能通过张口呼吸、两翼张开、伸舌发喘来试图达到体温平衡。在29.4摄氏度时,鸡就开始喘气,以散发体内过多的热量;35摄氏度以上时,鸡就会剧烈呼吸,37.8摄氏度时鸡就有发生热衰竭死亡的危险,超过40摄氏度时,鸡的体温就会达到43摄氏度。温度越高,鸡的存活时间越短。在通风不良的鸡舍,即使温度不超过40摄氏度,也常会发生鸡只死亡的情况,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记住37.8摄氏度是鸡的生死临界线。综上所述,热应激对养鸡业生产的危害相当严重,认真处理好热应激的问题至关重要,具体措施如下:1、鸡舍的隔热设计:(1)在屋顶设置各热层,选用廉价材料做天花板,既防暑有保暖。(2)增加屋顶反射,减少太阳的辐射热。可遮盖屋顶,屋顶墙壁用石膏、石灰乳等涂白。以上方法较互和水泥等对太阳辐射热的吸收系数减少一半以上,舍内温度可降1—3摄氏度。2、纵向通风,把鸡产生的过多热量和漂浮在空气中的尘埃及附着病菌排出舍外。高温环境下适当提高风速,可提高产蛋率,为此夏季应保证舍内空气流速在1.5-1.67米/秒,冬季则降为0.3-0.5米/秒为佳。3、饮水量的调控:气温除对鸡采食量有影响外,对鸡的饮水量也具相当大的影响,在20摄氏度时,饮水量约为采食量得2倍,但在30摄氏度时,饮水量则为采食量的3-4倍,摄取过量的饮水无疑会造成粪便稀软或水样。高温时鸡呼出过多的水分(每千克体重的鸡每小时因喘气而损失水分8克左右)会造成舍内温度上升,温度过高,势必造成鸡的生产性能下降,同时易患病,死亡增加。防治拉稀的办法应实施限制饮水,每天可采用间断给水法,但应注意实施限制饮水应提早进行。4、高温条件下营养的调控:众所周知,鸡在高温条件下采食量减少10%—20%,摄入的能量和蛋白质严重不足,为了弥补采食量不足造成的影响,需对营养进行适度的调整。(1)日粮中能量的调整:由于环境温度的升高,鸡食欲减退,采食量减少,能量摄入不足,脂肪消耗较多致使体重减轻,生产性能下降。为此可在日量中添加1%—3%的油脂,最好使代谢能水平达到2800千卡/千克左右。注意:脂肪易氧化变质,可同时添加二氧喹类抗氧化剂。(2)日粮中蛋白质的调整:最新研究表明,夏季采用饲喂低蛋白水平的日粮,有利于鸡群安全度夏。这是因为机体代谢蛋白质产生的热增耗的问题。为了满足产蛋鸡蛋白质的需要,必须保证每日摄入360毫克的蛋氨酸和720毫克的赖氨酸,生产中可用氨基酸代替蛋白质。降低蛋白质水平,保证氨基酸的供给,能够提高热应激下鸡群的生存能力和生产性能。另外还应注意:在炎热季节来临前,适当增加鸡的体能贮备,不用含钙过多的日粮,增加有效磷的含量。5、抗应激添加剂的使用:(1)维生素C:每千克日粮中添加100—150毫克,对产蛋鸡和肉仔鸡有良好的作用,可提高蛋壳厚度,提高肉仔鸡的成活率、增重及减少免疫反应。(2)碳酸氢钠:日粮中添加0.2%—0.5%,可调节鸡体内的碱储备,使血液中的HCO3-保持稳定,维持鸡体的酸碱平衡,防止肌易糜烂,促进消化吸收,明显提高鸡的生产性能、蛋壳质量、饲料利用率和孵化率。注意:添加碳酸氢钠后,应适当减少日粮中盐的含量,在日粮中添加0.2%的食盐,即可满足鸡对氯的需求。6、饲养管理的调整:提高鸡的采食量是热应激条件下饲养管理调控的关键。(1)在一天中最凉爽的时间让鸡采食足够多的饲料,提早开灯,早3:00或4:00开灯,也可在夜间增补光照一次(1小时—2小时)。(2)采用早晚两次给料法,使在中午最炎热的时间净料一次,减少其散热,增进食欲。二、相对湿度的调控:常温条件下相对湿度对机体的热调节影响不是太大,在极端条件下,它将影响机体的散热。过高的湿度是构成鸡舍环境的最大危害之一,它会造成饲料及垫料的霉变,诱发许多疾病,如球虫病、霉菌病和腿病等。研究表明,鸡的生产性能与相对湿度呈明显的负相关。在高温条件下高湿度会使鸡的蒸发散热困难,体热极易在体内蓄积,造成鸡只体温升高,影响生产性能。产蛋鸡的上限温度随湿度的升高而下降,温度在28摄氏度时,相对湿度应保持75%;温度31摄氏度时,相对湿度应在50%;温度33摄氏度时,相对湿度应控制在30%;在冬季相对湿度应控制在70%以下,在养鸡生产过程中若超过这个范围,鸡卵的生产发育将受到影响,将不可避免的出现产蛋下降。鸡一般较耐受低温低湿的环境,但采食量会增多;过低的相对湿度〈40摄氏度时,极易发生呼吸道疾病,还会造成家禽羽毛生长发育不良。三、通风换气的调控:鸡舍的有害气体主要是氨气,易被呼吸道黏膜、眼结膜吸附而产生刺激作用,麻痹呼吸道纤毛,造成呼吸道黏膜上皮组织的损伤,破坏了其天然防疫屏障,使病原微生物易于侵入,减弱了对疾病的抵抗力。对于雏鸡来讲,即使生存在低浓度的氨环境中,也可造成生长缓慢,发育受阻。若受到长时间的氨刺激,鸡的肺部将发生充血、水肿,增加了疾病如新城疫、慢呼等病的易感性,性成熟也将推迟,产蛋减少、死亡率增加。鸡舍中的氨浓度控制在15毫克/立方米以内,鸡才可以安全度过一生。当我们在鸡舍中闻到轻微的氨味,此时氨浓度基本上在安全范围之内(约15毫克/立方米),若感觉刺激扎眼,此时氨浓度基本上已超过25毫克/立方米,需要强制通风。通风的原则:最好采用
机械通风和纵向通风。1、当舍内温度高于19摄氏度时,应开动风机进行排风,当温度低于19摄氏度时,应采用间歇通风方式。2、温度低于27摄氏度时,不能开动全部风机。3、温度高于29摄氏度时,开动所有的风机,并结合使用湿帘降温系统。冬季舍内应使用导风板,进风口应均匀分布于从鸡舍进气端到鸡舍长3/5处,前后交叉错开,以使鸡舍温度均匀。夏季进风口要集中于鸡舍的一端,以充分混合空气,增加风速。冬春交替期,鸡经过严冬,对寒冷不太敏感,应积极加大通风,不必考虑寒冷因素。秋冬季节应逐渐减少通风量,使鸡慢慢适应寒冷气候,不要过早的进入防寒保温状态。如换气不足,导致呼吸道等传染病的发生。未完待续投稿人:宏兴郎农牧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