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鼻炎是由副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本病的特点是潜伏期短,传播迅速,短时间内便可波及全群。各种年龄的鸡只均可感染,但随着日龄的增长易感性增强。育成鸡、产
蛋鸡最易感。本病多发生在成年鸡,秋末和冬季是本病的高发期。气温突然改变、舍内密度过大、通风不良、多种维生素缺乏均可促进该病的发生。当健康鸡吸入病鸡喷出的含有病菌的飞沫时可以感染,同时也可通过污染的
饲料、饮水和用具传染,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低,可引起产
蛋鸡不同程度的产蛋率下降,现将一起典型病例报告如下。
一、发病情况
2005年9月10日滦县一
养殖户就诊,该
养殖户饲养3500只
蛋鸡,190日龄。常规饲养,按正常免疫程序免疫,5天前鸡群发病,曾投服阿莫西林、利巴韦林等药物,不见疗效,病鸡反而增多,产蛋下降更加明显。通过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综合性的诊断,初步诊断为鸡传染性鼻炎,立即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使疫情很快得到了控制。
二、临床症状
病鸡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顿,垂头缩颈,颜面肿胀,鼻腔有浆性水样分泌物,继而转为浆性粘性分泌物,常在鼻孔处形成结痂,病鸡甩头,打喷嚏,眼结膜发炎,眼睑肿胀、流泪。一侧或两侧颜面肿胀。成年鸡可见肉垂水肿,常见一侧水肿,间或有两侧同时发生的。初期病鸡还有一定食欲,但随病情的发展,采食量明显减少。产
蛋鸡群发病后约5~6天,产蛋量明显下降,严重者腹泻,排绿色粪便。
三、病理变化
鼻腔和眶下窦表现为急性卡他性炎症,黏膜充血、肿胀,表面覆有浆液或粘液性分泌物;眼结膜充血、肿胀;部分鸡可见下颌及肉髯皮下水肿;窦内积有渗出物凝块,后成为干酪样坏死物。
四、诊断
涂片镜检 取病鸡眼、鼻腔、眶下窦分泌物涂片,染色后镜检,发现有革兰氏阴性杆菌,且呈多形性存在,偶尔呈纤丝状,菌体周围有夹膜。
根据上述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检验初步诊断为鸡传染性鼻炎。
五、防治
药物治疗 用磺胺二甲嘧啶千分之二和增效剂TMP(按4:1比例)拌料饲喂4天。同时配合清瘟解毒,清肺通窍、疏风消肿、祛痰平喘的中草药治疗。方剂,金银花50克、连翘50克、板蓝根50克、桔梗40克、细辛40克、辛夷40克、知母40克、甘草25克,共研细末混匀,添加于75公斤
饲料内,连用4天。同时饮水中加入激活速补,补充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个别病重的鸡用链霉素注射,并用2%硼酸水冲洗眼眶,同时滴入青霉素眼药水1~2滴,每天2次,连续4天。经上述处理后,病情得到控制,大群逐渐恢复正常,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防制措施 加强卫生管理,防止病原菌侵入,避免从场外购入带病原菌的雏鸡;被病原菌污染的鸡舍和用具,必须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其次应保持正常的通风换气,降低鸡舍内氨气的浓度,把通风换气和保温有机地统一起来;合理调整饲养密度,避免过分拥挤。在此基础上搞好鸡群的免疫预防是控制本病发生的关键。
六、小结
鸡嗜血杆菌对磺胺类药物非常敏感,是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在发病初期鸡群食欲尚未明显降低时,正是给药的好时机。但有的用户认为磺胺药物可影响鸡群产蛋,因此对磺胺类药物不敢问津。这种疑虑不无道理,但笔者认为磺胺类药可较快地控制本病传播,缩短病程,对整个鸡群的康复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