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有多种病名,如新鸭病、鸭败血症、鸭疫综合症、鸭疫败血症、鸭疫巴氏杆菌病、传染性浆膜炎等,而鹅的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曾被称为鹅流感或鹅渗出性败血症。该病是雏鸭、雏火鸡和其他多种禽类的一种常见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感染鸭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样输卵管炎和脑膜炎为特征。由于该病的高死亡率,高淘汰率,已成为养鸭业经济损失的重要疫病之一。
历史和分布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最早由Riemer于1904年报道在鹅群中发生。1932年美国学者Henderickson和Hilbert在纽约鸭场的白色北京鸭中发现,当时称之为“新鸭病”。随后国外许多学者先后报道了该病。Dougherty等最初将本病命名为“传染性浆膜炎”。Leibovitz建议使用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这一名称,以突出该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所引起,并与具有相似病理学的其他感染相区别。在我国,1975年邝荣禄等首次报道本病在广州存在;1982年郭玉璞等在北京郊区鸭场首次分离到病原;1983年郭予强等先后从深圳及广州郊区鸭场分离出病原并成功地复制出本病,以后在
江苏、广西、浙江、安徽、四川、河南、
山东等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报道了本病。目前该病呈全球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