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为何屡屡发生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病特点
  IBD给我国养禽业所造成的损失难以估计,虽然经过十几年来的预防和控制,但是该病至今尚未停息,并且近年来呈现出新的发病趋势。
  1.免疫鸡群仍然发生IBD
  通过对发生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养鸡场调查发现,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有的是由于养鸡场管理不善,鸡舍内外消毒措施不力造成的;有的是由于疫苗选择和免疫程序制定不合理造成的;但也有个别管理规范、免疫程序也较合理的养鸡场发生该病,分析其发病原因,可能与IBDV发生变异或出现超强毒力IBDV (vvIBDV)有关。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IBDV有两个血清型:即对鸡有致病性的血清型I型和对火鸡有致病性的血清型II型。过去一直认为I型IBDV无抗原性差异,但是近年来国内外陆续报道分离出IBDV变异株(或称为亚型),其致病特性以出现亚临床型IBD症状为主,没有经典毒株所致的高死亡率及典型的腿肌出血等症状,不引起明显的炎症反应,感染鸡群死亡率不高,但可引起肝脏坏死和明显的脾脏肿大,最典型的病变是病鸡法氏囊迅速萎缩,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这是当前某些地区鸡群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突出特点。此外,vvIBDV的出现亦加剧了IBD发病。国内如广州、北京、河南、哈尔滨、山东等地区均陆续报道分离到vvIBDV。vvIBDV可引起发病鸡群IBD急性暴发,可使健康鸡群于感染后36小时内发病,发病率100%,死亡率为平均30~50%,高者达70%。
  2.发病日龄呈现两极化趋势
  IBD多发生于3~6周龄鸡群,近年以来IBD发病日龄呈现两极化趋势。有十几日龄鸡群甚至几日龄雏鸡发生本病的报道,笔者在山东、河南等地就曾遇见过3~7日龄雏鸡发生典型IBD的病例;也有100~200日龄鸡群发生IBD的案例。
  3.IBD发病的季节特点
  每年4~10月份多发IBD,特别是夏、秋季多发。今年北方温度高,湿度大,球虫病多发,鸡群往往在未进行IBD免疫之前就已经发生球虫病,造成严重的免疫抑制,从而影响IBD活疫苗的免疫效果。此外,鸡群住白细胞原虫的感染也可以降低IBD的免疫效果。在北方尤其是东北地区,除了球虫病和住白细胞原虫病影响外,每年秋天使用刚刚收获的玉米做饲料,由于玉米含水量高,引起饲料潮湿、发霉,产生黄曲霉毒素,采食后会影响IBD免疫效果。
  4.饮水免疫较滴口免疫的鸡群多发
  有些养殖户(场)为了减轻劳动量,习惯采用饮水免疫方法进行雏鸡的IBD免疫,由于受母源抗体的影响,结果使得免疫鸡群产生抗体水平低且不均匀,造成发病。还有一些养殖场(户)采用IBD一次免疫,同样由于母源抗体水平的影响,鸡群不能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或鸡群整体抗体水平较低,造成鸡群后期IBD散发。
  5.使用单价苗免疫较多价苗的鸡群多发
  由于IBDV变异毒株、超强毒株的出现,使得应用单价IBD活疫苗的免疫效果明显不如IBD多价苗,笔者调查发现,凡是使用IBD多价苗免疫的鸡群很少发生IBD。
  6.IBD继发症增多,间接损失增大
  IBDV可以造成法氏囊组织破坏,影响机体体液免疫应答,导致免疫抑制。发病鸡日龄越早,免疫抑制越严重,如果鸡群18日龄以前发生IBD会造成终身免疫抑制,从而降低了机体对其他疾病的抵御能力,发病鸡群极容易继发或并发其他细菌性或病毒性疾病,如大肠杆菌病、鸡新城疫等,所造成的间接损失往往超过 IBD发病本身的直接损失。
  7.使用毒力过强的活疫苗易发
  笔者发现,许多养殖户对不同厂家、不同种类IBD活疫苗毒株的毒力不甚了解,故进行IBD活疫苗免疫时往往由于选择疫苗不当,过早使用毒力较强的IBD活疫苗免疫,引起免疫抑制甚至诱发IBD发生。
  8.母源抗体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母源抗体可以保护雏鸡免遭IBDV早期侵袭,但是另一方面,母源抗体也可以由于中和活疫苗抗原,而阻断活疫苗诱导的主动免疫应答。如果一个鸡群母源抗体水平均匀度好,适时一次接种就可获得成功的免疫。然而,在生产实践中,大多数鸡群的IBD母源抗体水平参差不齐,一次接种活疫苗是不可能达到预期免疫效果的。为了实现鸡群完全免疫,需要多次进行IBD疫苗接种,其目的就是让IBD疫苗毒株成为鸡群中的优势病毒群体,进而提高机体IBD保护性抗体水平,成功免疫鸡群中的每一只母鸡。从目前的养殖状况来看,许多小型种鸡场往往不使用IBD油乳剂灭活疫苗,造成雏鸡IBD母源抗体水平相当低,而且生物安全防护措施不力,饲养环境中IBDV野毒大量存在,造成虽然按照常规的免疫程序免疫,却不能有效地预防IBD,往往未免疫即发病或免疫后即发病。
  9.IBD症状及剖检变化新特点
  临床症状:减食,渴欲增加,拉水样、蛋清样粪便,脱水明显。
  剖检变化:法氏囊水肿、出血,浆膜黄蜡样,法氏囊粘膜肥厚,内有蛋清样、血样分泌物;发病后5~8天,法氏囊萎缩,内有干酪样分泌物;肌肉出血,胸肌、腹肌、腿肌斑状出血;肾脏肿大,苍白,有尿酸盐沉积;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出血。
  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对策
  严格实施卫生消毒、加强饲养管理
  1.加强环境消毒
  IBD疫苗产生的抗体是有限的,鸡舍中大量的IBDV强毒比疫苗毒株能更容易突破母源抗体的防线,损伤法氏囊。在这种情况下,再有效的IBD疫苗也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保护效力;此外,IBDV对外界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强,一般的消毒措施不容易使IBDV失活。因此,如何有效清除饲养环境中的IBDV强毒成为控制本病的关键。我们只有在做好常规消毒工作的同时,长期坚持喷雾消毒和饮水消毒,使鸡舍内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感染力降低到最小程度,严格控制和切断该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制定科学、严格的卫生和管理措施,才能保证IBD疫苗有效地抵抗IBDV野毒的侵袭,从而有效地预防IBD的发生。实践证明,对预防 IBD发生具有良好效果的措施有:一要全进全出,彻底消毒;二要在疫苗接种前后一直到产生抗体的一段“空白期”内,必须认真、彻底消毒,以防早期感染;三要无害化处理病死鸡和鸡粪等排泄物。值得一提的是:带鸡消毒所使用的消毒剂除考虑消毒效果外,还要考虑消毒剂对鸡是否产生应激,是否无毒、无味、无刺激性、无腐蚀性。
  2.加强饲养管理
  采用优质全价饲料,创造良好的通风、温度、湿度、密度、光照等饲养条件,减小鸡群应激,增强机体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科学免疫
  IBD主动免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包括疫苗的选择、免疫途径、免疫时机等方面。有许多因素影响IBD免疫程序的制定,如鸡群中免疫缺陷普遍存在,导致疫苗难以产生预期的免疫应答;要制定一个既要符合实际情况、又能成功预防IBD发生的IBD免疫程序是相当困难的,更何况还有IBDV变异毒株、 IBDV强毒、vvIBDV的存在。由于部分养殖户进行了IBD疫苗接种后还经常发病,致使部分养殖户对IBD免疫失去了信心,对IBD主动免疫持否定态度。笔者认为,作为一个有一定规模的鸡场,不做IBD免疫只能使防治工作陷于被动。正确的态度是找出免疫失败的原因,不断的调整免疫程序,才能在高水平上控制IBD的发生和流行。许多学者认为,多次使用IBD活疫苗后,除了对免疫鸡群的保护效果之外,对于鸡场内IBDV野毒也有重要影响。
  实验证明,IBD活疫苗在鸡群内密集接种之后,这些疫苗毒会经过鸡体再排泄到鸡舍环境中,由于IBDV对外界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强,不易失活,几批鸡养下来,鸡舍内会存在相当数量的IBD疫苗毒株成为优势毒株,使得野外IBDV强毒的数量相对降低,支配力量亦随之下降,疫苗毒逐渐取代野外强毒,鸡舍内的小鸡摄取这些疫苗毒株,等于间接帮助我们完成了接种疫苗。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