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鸡绿脓杆菌感染的诊断和控制


 
绿脓杆菌属假单胞菌属,主要引起哺乳动物的创伤感染和化脓性炎症,而对于家禽感染,报道不多。但是,根据近年来在禽病的诊断中,每年都直接或间接地(根据雏鸡来源)在一些地区的种鸡场和专业孵化厂诊断出雏鸡绿脓杆菌感染。
一、发病情况 本病的发生,多集中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份,发病日龄为2—10天龄的雏鸡,每天的发病死亡率为1—5%,总死亡率为10—20%。发病日龄愈早,死亡率愈大,发病高峰为发病后3—5天,发病延续时间为8—10天。
二、症状及剖检情况 症状:发病雏鸡,多有水样下痢,食欲不振,怕冷,脱水(干脚),体重迅速减轻。病程为24小时内即死亡。 剖检:肝脏有黄白色坏死灶,卵囊吸收不良,囊内容物变铜绿色,肾脏微肿大,个别有少量尿酸盐沉积。
三、实验室诊断
1、细菌分离:用普通营养琼脂平皿,无菌操作地挑取肝脏,卵黄囊的病料在平皿上划线分离细菌,置37℃培养24小时,在平皿上生长有光滑透明的3—4mm大小的菌落,再培养24小时,即在菌落的周围呈现明显的绿色色素。
2、鉴别诊断:临床上,本病的发病日龄和病理变化与雏鸡白痢相似,但雏鸡白痢有两个与之区别的特征:1)发病日龄多数为7—14天龄;2)白色糊状下痢,粪便粘住肛门及周围绒毛。
四、病因调查 经过对感染绿脓杆菌雏鸡来源的种鸡场和肉鸡场的调查分析,认为病原的来源自种鸡场的孵化房。而最可能的感染途径是经刚出壳的雏鸡的脐部感染,感染的外因与以下情况有关:
1、在较寒冷季节出雏时,由于孵化房需保温,因而减少通风,再加上孵化房及用具消毒不够、环境卫生不好,—造致空气中细菌的密度增加。
2、天气潮湿的季节,既易使孵化房空气中细菌密度增大,也增加雏鸡感染绿脓杆菌的机会。
五、防制
1、预防:
1)对本病的预防原则是加强孵化房的环境和用具(特别是出雏机、出雏托、保温用的毛毡等)的清洁消毒,保持良好的通风。
2)对刚出壳的雏鸡,可考虑注射一些有效的抗生素,如庆大霉素、恩诺沙星等进行药物预防。
3)肉鸡场的预防:可于雏鸡2天龄时,在饮水中加入恩诺沙星饮用。
2、治疗:对于发生本病的肉鸡场,除了进行正常的消毒外,最有效的方法是注射抗生素,其中以注射庆大霉素、恩诺沙星效果最好。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