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病原为禽波氏杆菌(Bordetella avian),由Kersters等人于1984年定名。禽波氏杆菌是波氏杆菌属的一个新种,革兰氏阴性,球杆状,大小为0.4~0.5μm×1~2μm,单在或成双存在,有周身鞭毛。在血液琼脂和犊肉浸汁琼脂上,于潮湿空气中35~37℃需氧培养24h,有两种菌落生长。一种直径1mm左右,呈露珠状、光滑、边缘整齐、表面闪光,称为Ⅰ型菌落。犊肉浸汁琼脂上的Ⅰ型菌落往往中心呈浅棕色。另一种菌落较大,穹窿状,称为Ⅱ型菌落。在犊肉浸汁琼脂上还见有Ⅲ型菌落,边缘呈锯齿状不规则,较大。菌落解毒方向为Ⅰ→Ⅱ→Ⅲ,在试管和体内均不返型,有运动性。在麦康凯琼脂及SS琼脂上均可生长。严格好氧,最适生长温度为37℃。能凝集豚鼠的红细胞及其他品种的红细胞。本菌对各种碳水化合物均不能分解,能产生氧化酶、过氧化氢酶,不能产生尿素酶,不能使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能产生皮肤坏死(对热敏感)毒素和热稳定毒素。大多数常用消毒剂能杀死禽波氏杆菌。低温、低湿、中性pH条件可延长该菌存活时间。某些菌株对链霉素、磺胺嘧啶和四环素有抗性,其抗药基因由5个大小为16~51.6kb的质粒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