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制措施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主要侵害法氏囊,法氏囊是禽类特有的淋巴器官,鸡孵出时法氏囊已存在,性成熟前发育最大,此后逐渐萎缩(鸡10个月),直至完全消失,本病具有发病率高、病程短、死亡率高的特点,同时还可导致免疫抑制,诱发多种疫病或使多种疫苗免疫接种失败。
一、流行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5~8月为发病高峰期,鸡对本病最易感,主要发生于2~15周龄的鸡,2周龄以内的雏鸡发病最轻,多为一过性;3~6周龄的鸡最易感,病情最重。成年鸡一般呈隐性感染经过,随鸡日龄的增长,抵抗力逐渐增强,本病传播迅速,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一般为10%~50%,如有并发症死亡率将会更高。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主要通过病鸡粪便排出,污染的饲料、饮水和垫草等可经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眼结膜等感染易感鸡。各种饲养管理用具、人员及昆虫也可携带和扩散病毒,还可经污染的种蛋传播。
二、临床症状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潜伏期为2~3天,雏鸡群常突然大批发病,迅速传播,在发病后3~4天内发病率可达100%,死亡集中于发病后的3~4天内,到发病后1周时,死亡基本停止,群体病程一般2周,鸡群的康复也较为迅速。本病最初发现有些鸡啄自己的泄殖腔,同时饮水增加,随即病鸡出现腹泻,排出白色粘稠和水样稀粪,泄殖腔周围的羽毛被粪便污染。随病程的发展,病鸡采食减少,畏寒,常扎堆在一起,严重者病鸡头垂地,闭眼呈昏睡状态。发病后期体温低于正常,最后严重脱水,极度虚弱,导致死亡。
三、剖检病变
病死鸡表现为脱水,肌肉苍白,骨骼肌脱水明显,胸肌颜色发暗,腿部与胸部肌肉常有出血,呈条状或斑状出血。腺胃黏膜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常有出血点。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肾脏肿大呈红褐色,肾小管和输尿管因蓄积尿酸盐而扩张变粗,形成“花斑肾”。脾脏肿大褪色,肝脏呈土黄色,一般不肿大,本病最典型的病变是法氏囊,在感染的第3天,法氏囊出血、水肿,体积和重量增大,浆膜面覆盖有淡黄色胶冻样渗出物,表面纵行条纹明显,法氏囊变为奶油黄色。发病的第4天法氏囊重量增加1倍左右,而后体积开始缩小,发病后第五天恢复到原来重量,渗出物消失。发病后6~7天法氏囊萎缩为原来的15~110,重量减轻。囊腔有大量脓性分泌物,法氏囊呈紫黑色如紫葡萄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法氏囊萎缩,呈纺锤状,逐渐变黄色或深灰色,囊壁变薄,皱褶萎缩或消失,囊腔内常有黄色干酪物。
四、预防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同一栋鸡舍实行全进全出制,在管理上尽量避免一切应激因素,合理调配饲料,做到营养合理、全价。
2.加强卫生消毒措施,平常应加强喷洒消毒,夏天每天一次,冬天每两天一次。
3.做好免疫接种,在10~15日龄首免,25~30日龄二免,如在本病高发季节或本病的高发地区在40~42日龄再免疫一次。
4.用中药预防,主要利用中药所含的特殊成分诱导内源性干扰素产生,提高鸡只整体的抗病能力。可用瘟毒清(冀农公司生产),每瓶对水200公斤,一天集中一次饮用,连用4天。
五、鸡群发病后的防制措施
鸡群发病后立即隔离发病鸡,同时对鸡舍进行严格消毒,每天一次。若是育雏期发病,适当提高舍温3~5℃,可减少鸡只的死亡。发病初期及时注射高免卵黄抗体,每只鸡1~2毫升,先注射健康鸡后注射病鸡,注射时要每针换一个针头,同时煮沸针头进行消毒。
防制方案要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热键(黄芪多糖)每袋对水200公斤,每天用量集中一次饮用,连用四天。禽泰克(甘草、桔梗等)300只鸡一天一袋,用铝锅煮20~30分钟后连渣带水拌料,连用四天。同时用肾通每瓶对水100公斤,晚上饮水,连用四天。为防止继发大肠杆菌等细菌病感染,用冀农杆特(硫培南西司他丁)1瓶配200公斤水,连用四天。鸡群康复后再用中毒力法氏囊苗免疫一次。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