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虫病是对雏鸡危害较严重的一种寄生虫病,如果球虫繁殖体在肠上皮细胞大量繁殖,可使感染鸡的消化功能紊乱,肠黏膜出血,继发肠道感染以及自体中毒,致使感染鸡血液生理指标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所以对球虫病鸡血液生理指标的检测,是评定药物疗效的一项重要指标。为此,笔者对14日龄雏鸡进行人工感染,研究其血液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进行了驱球散对感染球虫雏鸡部分血液指标影响的实验,以及抗球虫机制和效果进行了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试验动物 10日龄本地鸡90只(购于山东省博兴吕艺镇许李村),将其饲养在严格消毒无球虫的环境中,饲喂不含抗球虫药物的饲料,12日龄时,粪便镜检,确定无卵囊排出后,淘汰弱雏10只,参加试验的雏鸡80只。
试验器械 血细胞计数板、血盖片、小试管(75毫米×10毫米)、5毫升吸管、血红蛋白吸管、1.0毫升和0.5毫升吸管、5毫升刻度试管、特制血沉管(30毫米×2.5毫米)、萨利氏蛋白计、一次性定量20微升的毛细玻璃管。
试验药品 驱球散(由常山、柴胡、黄芪、苦参、青蒿、地榆炭、白茅根组成,山东省博兴兽医站提供)。红细胞稀释液(0.85%氯化钠溶液)、白细胞稀释液、1%结晶紫、肝素钠(1毫升可使10毫升全血抗凝)、2%盐酸溶液。
(二)试验方法
全血样品的制备 将采取的血液注入预先加有1%肝素钠的抗凝血剂的试管中,轻轻的摇动,使抗凝剂完全溶解并分布于血液中,血液如果不凝聚,可做全血用。
试验分组 将80只雏鸡随机分成4组,Ⅰ组为空白对照组,即不人工感染球虫也不饲喂药物驱球散;Ⅱ组为感染对照组,即只对鸡进行人工感染球虫而不饲喂治疗药物;Ⅲ组为不感染给药组;Ⅳ组为感染治疗组。Ⅲ、Ⅳ组雏鸡分别在12日龄饲喂含有驱球散的饲料。
卵囊接种 从山东省博兴镇某养鸡户的鸡舍内采集曾得过球虫病病鸡的粪便及垫料,采用饱和食盐水溶液法分离球虫卵囊,然后将分离的卵囊经拌料和饮水等途径使Ⅱ、Ⅳ组雏鸡感染球虫。
检测指标 在接种卵囊后第0天、3天、5天、8天、11天、14天里,分别从每组中取10只雏鸡采血,检测血液中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总数、红细胞沉降速率、OPG(每克粪便中的卵囊数)、病变记分。
检测方法 红细胞和白细胞总数按常规方法检测,血红蛋白含量采用萨利氏蛋白计比色法进行测定,血沉用魏氏法测定,OPG采用的是血球计数板计数法,病变记分是按照Johnson和Ried的设计的方法进行记分。
数据处理 应用q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测定项目和结果分析
1.卵囊的分离 首先在收集到的含球虫虫卵的鸡粪中加入4~5倍量的稀释洗涤液,轻轻搅拌倒入装有60目金属网的大型漏斗中,用药匙轻轻搅拌,滤过粪液,漏斗内液体减少时,再补加洗涤液,使粘稠的粪完全滤过。滤过的粪液立即用离心机离心,离心后放好,由于滤液过多,可以在4℃冰箱中静置一夜,用吸管把分层的上清液吸除后再离心(1500转分,10分钟)。离心沉淀上部聚集有粘糊状物,与上清液一起吸除,在剩余沉淀中加3~4倍量的饱和食盐溶液,充分搅拌后离心(1500转分,10分钟),液面漂浮着的絮状物,用吸管将上清液与其一起吸出,放于约10倍量灭菌水中,充分搅拌后离心(1500转分,10分钟)沉淀,在此沉淀中存在大量卵囊。
2.红细胞计数 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按按常规方法来进行,下列公式可计算出每立方毫米血液内红细胞数:
每立方毫米内红细胞总数=A80×400×20×10
=A×104
A表示80个小方格(5个中方格)内的红细胞总数
×400——400小方格换算成一个大方格
×20——血液稀释倍数
×10——乘以计数室的高度
表1 试验期间各组鸡红细胞数(×106个立方毫米)
从上表可以看出第Ⅱ、Ⅳ组红细胞数最小值出现在第5天,分别为对照的68.5%和86.2%。第Ⅱ组雏鸡红细胞与第Ⅰ组和第Ⅳ组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极显著(P0.01)。但是第Ⅳ组红细胞数至第14天已与第Ⅰ组差别不大。第Ⅲ组雏鸡的红细胞数与第Ⅰ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感染对照组雏鸡红细胞数显著下降,不感染给药组雏鸡红细胞数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驱球散对正常雏鸡红细胞数影响不显著。感染给药组雏鸡红细数与感染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1),以上说明驱球散通过杀虫止痢,减少肠道出血,减轻自体中毒来抑制球虫引起的雏鸡血液中红细胞数的降低起了很大的作用。
3.血红蛋白含量 血红蛋白含量采用萨利氏血红蛋白计进行测定,测定数据如下
表2 试验期间各组鸡血红蛋白含量(克100毫升)
由上表可见雏鸡在感染球虫后5~8天血红蛋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第Ⅱ、Ⅳ组降低幅度的最大值在感染后的第5天,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的68.7%和95.6%。第Ⅱ组和第Ⅰ组差异不显著(P0.01),第Ⅳ组与第Ⅰ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但是第Ⅳ组恢复的很快,至第11天逐渐恢复,第14天已与空白对照组同等水平,与李玉焕等报道的结果一致,由此表明,驱球散通过清热解湿、补血补气、凉血止血、祛风驱虫、增强机体的抵抗力等作用使血红蛋白含量恢复到正常水平。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是球虫感染较为敏感的指标,对于判断感染状况有一定的意义。
4.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方法和红细胞计数相同。按下式可计算出每立方毫米血液内白细胞数。
每立方毫米血液内白细胞数=a4×20×10
=a×50
a表示计数4个大方格内的白细胞数
4——为每个大方格内白细胞平均数
×20——血液稀释倍数
×10——乘以计数室高度
表3 试验期间各组鸡白细胞总数(103个立方毫米)
由表3可知,第Ⅱ、Ⅳ组最大值分别出现在第8天和第5天。与第Ⅰ组雏鸡白细胞总数比较,第Ⅱ组明显升高,在感染后第5天、8天、11天、14天差异极显著(P0.01);第Ⅳ组在第5~8天与第Ⅰ组对照差异显著(P0.05),但是到第11天,与对照组差别不大,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第Ⅳ组雏鸡的白细胞总数与第Ⅱ组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极显著(P0.01),可能是由于感染球虫的鸡容易继发细菌感染,导致白细胞总数升高。感染对照组雏鸡白细胞总数变化与翁亚彪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不感染给药组雏鸡白细胞总数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所升高,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感染给药组雏鸡白细胞总数与感染对照组比也有一定程度的升高,差异显著(P0.05)。说明球虫对感染给药组雏鸡仍然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但是与空白对照组雏鸡比较明显降低,所以驱球散还可以降低球虫引起感染雏鸡白细胞总数升高的作用。
5.红细胞沉降速率 采用魏氏法测定血沉,测定数据如下。
表4 试验期间各组鸡的血沉值(厘米小时)
由表4可见,第Ⅱ、Ⅳ组最低值分别出现在第8天和第5天,与第Ⅰ组相比的百分比为71.8%和84.3%,第Ⅱ组与第Ⅰ组相比差异一直较大,第Ⅳ组在第11天时已与第Ⅰ组很相近,第14天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
6.OPG值检测 计算每克粪便中的卵囊数是通过血球计数板来计数的,称取1克鸡粪,溶于10毫升水中制成10倍的稀释液,按卵囊分离法进行分离,沉淀经充分搅拌均匀后,取1滴置于血球计数板中,在低倍镜下计算计数室四角四个大方格(每个大方格又分为16个中方格)中球虫卵囊总数,除以4求其平均值,乘以10000,除以10,即为1毫升液体中的卵囊数,然后乘以10即为OPG值。
OPG=B×10(0.1×0.1×0.01×10)
=B×104
表5 试验期间各组鸡OPG值的动态变化
艾美尔球虫的裂殖子有4代,出现3个OPG高峰值,其中由第2代裂殖子产生的第一个OPG高峰对感染鸡损害最大,在感染给药组中,鸡排卵持续时持续时间很短,只有4天,且排卵数大大降低,OPG值最高达到25000,所以驱球散能有效的抑制子孢子侵入宿主细胞,使多数的子孢子不能发育且对存留于子孢子和裂殖子体内的裂殖子起作用,还影响到配子生殖,从而影响球虫生活史的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个阶段。
病变记分 人工感染雏鸡之后每天观察鸡的精神状态,饮食欲和粪便性状,对死亡鸡只记录死亡时间并剖检,进行病变记分,若死于球虫病,病变记分为4分,在感染后第14天,捕杀所有鸡只,取出肠管,进行病变记分。由于人工接种同时存在几种球虫,通常只需将肠道分为4段来记分:十二指肠袢的小肠上段;小肠中段,即卵黄蒂上端及下端各10厘米的肠道;小肠下段和直肠;盲肠 。
无肉眼可见的病变,记0分;有少量散在的病变,记1分;有较多的稀疏病变,如多处肠区被感染和由柔嫩艾美球虫感染引起的肓肠出血,记2分;有融合性大面积病变,一些肠壁增厚,记3分;病变大泛融合,肠壁增厚。柔嫩艾美球虫感染,可见大型盲肠芯,巨型艾美耳球虫感染时,可见肠内容物带血记4分。
表6 试验期间各组雏鸡感染球虫后的病变记分
由表6可见,第Ⅱ、Ⅳ组病变记分的高峰值出现在第8天,第Ⅰ组和第Ⅲ组病变记分相同,并且远大于第Ⅱ组,第Ⅳ组在第14天已无病变,以上说明,驱球散对雏鸡本身肠道并无不良影响,对于感染球虫的病鸡有极好的治疗作用。
三、小结
1.由表1和表3可看出,OPG和十二指肠病变记分的高峰期在8~11天,而第Ⅱ、Ⅳ组各项生理指标的最佳值也出现在第8~11天,这是由于此时为第2代裂殖子发育的高峰期,在肠系膜固有层细胞中发育的第2代裂殖子,对肠道血管和肠壁黏膜有进行性破坏,发生出血性肠炎,炎症出现导致白细胞数明显增加以及血管通透性增高,使血浆液体成分增多,加之出血,血细胞丢失,从而引起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与血沉的降低。
2.由表1-6可知,感染球虫组,感染球虫给药组红细胞数、血沉、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数与OPG和病分记分存在一定的关系。当OPG值和病变记分升高时,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和血沉下降,而白细胞总数升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感染球虫组白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