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产蛋鸡发生卵黄性腹膜炎的诊治

 

2005年10月份以来,山东省费县许多蛋鸡养殖户饲养的产蛋鸡发生了一种以排黄绿色稀粪和产蛋量急剧下降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经费县兽医站进行综合诊断后确诊为大肠埃希氏杆菌感染引起的卵黄性腹膜炎。通过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后,患病鸡群均在7~10天内恢复了健康,由于正处于寒冷季节并且鸡群发病后卵泡发育受到严重影响,因而病情恢复后产蛋率上升缓慢,给养殖户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现将一起典型病例的发病及诊治情况报告如下,供读者参考。
一、发病情况
2005年3月中旬,山东省费县城关镇蛋鸡养殖户张某购入蛋雏鸡2500只进行饲养,在育雏、育成阶段按照免疫程序分别接种了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炎、鸡痘、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鼻炎、鸡败血霉形体以及产蛋下降综合征等疫苗,鸡群生长发育一直比较正常,在鸡群开产时,成活率达到98%。鸡群200日龄时,产蛋率达94%。2005年10月下旬,因当地气温突然下降10℃,为给鸡舍保温,张某用塑料薄膜将鸡舍窗户封闭。4天后,张某发现个别鸡只精神异常,笼下出现黄绿色粪便,张某遂用土霉素片给发病鸡单独喂服。2天后,3只患病鸡死亡,经电话咨询提供雏鸡的种鸡场技术人员后,张某按坏死性肠炎进行处理,在7天的时间内分别用阿莫西林、氨苄青霉素、环丙沙星等药物进行饮水治疗,但都不能有效地控制病情。张某带病死鸡来山东省费县兽医站就诊时,每天死亡鸡只增至6~8只,鸡群的产蛋率也已降至50%左右。
二、临床症状
整个鸡群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病鸡羽毛逆立,嗜睡,排出白色或黄绿色稀粪。个别发病鸡呼吸困难,咳嗽。病情继续发展,鸡群产蛋率每天下降1%~3%不等,病鸡产软壳蛋、畸形蛋和沙壳蛋的比例增加。后期病鸡脱水、消瘦,眼球下陷,最终因衰竭而死,死亡鸡只的肛门周围羽毛沾有黄绿色粪便。
三、病理变化
病死鸡脱水,剖开腹腔可见腹腔内充满淡黄色腥臭的液体和破碎的卵黄,腹腔脏器的表面覆盖一层淡黄色、凝固的纤维素性渗出物。肠系膜发炎,肠袢互相粘连,肠系膜散布针尖大的点状出血。卵泡变形,呈灰色、褐色或酱色等不正常颜色,有些卵泡皱缩,坠落在腹腔中的卵泡,常凝固成硬块,切面成层状,而破裂的卵黄则凝结成大小不等的碎片。输卵管黏膜发炎,有针尖状出血点和淡黄色的纤维素性渗出物沉着,管腔中也有黄白色的纤维素性凝片。
四、实验室检验
细菌检查 无菌操作取病死鸡的肝、脾组织和腹腔卵黄液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发现革兰氏染色阴性、单个和多个堆积在一起的粗短杆菌,其两端钝圆、能运动、有鞭毛。
分离培养 无菌取病死鸡肝、脾组织和腹腔卵黄液接种普通琼脂培养基、肉汤和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37℃培养24小时,普通琼脂培养基上长出的菌落边缘整齐,隆起,灰白色,直径1~3毫米;肉汤培养基呈均匀浑浊,管底有白色沉淀;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长出均匀一致、边缘整齐、光滑、隆起的红色菌落。从麦康凯培养基上挑取2~3个红色菌落接种于普通琼脂斜面纯化培养后供生化试验。
生化试验 用上述培养的菌株进行生化试验,该菌能分解葡萄糖、乳糖、甘露醇,产酸产气;靛基质阳性;不产生硫化氢;V-P试验阴性;MR试验阳性。
药敏试验 用分离到的细菌以常规纸片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该菌对杆菌噻福、左旋氧氟沙星和肠复舒高度敏感(抑菌圈20~25毫米),对氟苯尼考、新霉素、丁胺卡那霉素中度敏感(抑菌圈10~15毫米),对胺苄青霉素、环丙沙星、土霉素等药物不敏感(抑菌圈5毫米以下)。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实验室检验结果,确诊本次病例是由大肠埃希氏杆菌感染引起的产蛋鸡卵黄性腹膜炎。
五、防制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清洁卫生,坚持每天清除粪便并用千毒除带鸡消毒一次;在晴朗的中午适当通风换气,以提高空气质量和降低鸡舍内的灰尘和有害气体;在饲料中加入优质多维,以提高鸡群抵抗力。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用杆菌噻福(镇江威特生产)饮水治疗,每天上午、下午各1次,连用5天,每天中午再饮用1次肠服舒(中药杨树花,烟台绿叶),连用5天;5天以后,再在饮水中混入左旋氧氟沙星,每天2次,连用4天。为防止鸡群因抗病力下降而造成病毒病发生,在用氧氟沙星治疗时,在饮水中混入利巴韦林和黄芩多糖同时饮用,连用4天。对发病症状明显的病鸡,用头孢曲松钠,每支(1克装)加生理盐水30毫升,每只鸡注射1毫升,每天1次,连用3天。
经过采取上述综合措施5天后,鸡群死亡完全停止,8天后,鸡群的精神状态以及食欲恢复正常。鸡群在病情痊愈以后,产蛋率即开始上升,但无壳蛋、畸形蛋较多且上升速度缓慢。应张某的要求,笔者扑杀2只精神正常但不产蛋的母鸡,结果发现卵泡仅有玉米粒大小,于是又建议张某在饲料中拌入蛋多多和维生素E粉,以促进卵泡发育。考虑到鸡群已有2个月未作加强免疫,笔者又建议张某用5倍量新城疫Ⅳ系疫苗对鸡群进行饮水免疫。后来通过电话回访,鸡群在病情恢复1月以后产蛋率恢复到87%。
本次发病,病程持续近半月之久,期间鸡只共死98只,死亡率4%。发病期间,产蛋率由94%下降为40%,给养殖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六、小结
1.鸡群发生大肠埃希氏杆菌病后,可因感染部位和日龄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症状。对蛋鸡而言,卵黄性腹膜炎是产蛋阶段最常发生的一种疾病,由于一般不出现常见的心包炎、肝周炎的症状,容易被误诊为肠炎等其它疾病而不能及时对症治疗。另外,除大肠埃希氏杆菌可以引起蛋鸡感染卵黄性腹膜炎外,沙门氏菌感染也可引发该病。如果蛋鸡在育雏和育成阶段发生呼吸生殖型传染性支气管炎,进入产蛋期后会因输卵管发育不良造成大量成熟的卵泡坠入腹腔内而同样会发生卵黄性腹膜炎。所以,当鸡群发病后,应及时确定病因,有条件的要尽量通过实验室检验进行确诊。
2.在临床的疾病诊治工作中,笔者经常接诊本病,但近几月以来这种疾病在山东省费县几乎呈暴发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2005年10月份当地气温突然大幅度下降,而农户鸡舍比较简陋,保温条件太差,在寒流到来时只能依靠封闭门窗来进行御寒,结果造成舍内通风不良引起饲养环境恶化,大肠埃希氏杆菌病是一种条件性疾病,恶劣的环境条件如寒冷、通风换气不良以及氨气尘埃过多均可诱使该病的发生。要想在饲养过程中预防本病,除定期在饲料和饮水中添加对产蛋性能没有影响的中西药物外,养殖户必须在日常饲养管理中加强卫生防疫、环境消毒、带鸡消毒和通风换气以提高舍内的空气质量,同时要千万避免给鸡群饮用冷冻水。
3.治疗因大肠埃希氏杆菌感染而引起的蛋鸡卵黄性腹膜炎,最好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药物,在治疗过程中用药量一定要足,但不能想当然的随便加量;用药疗程一定要达到,病情比较严重的,要治疗2个疗程以上,每个疗程要保证在4天以上,切不可因疗效不明显而在用药2天后便随便换药,更不要在用药1个疗程后因病情明显好转,为节省药费而停止使用下一疗程药物。
4.在临诊中,有时会碰到蛋鸡发生本病后在做药敏试验时没有敏感药物的情况,这时要想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就必须选用一些专门治疗顽固性、耐药性大肠埃希氏杆菌的中药制剂和尽管对本批发病鸡不很敏感但近期药敏试验效果比较好的西药进行共同治疗,根据笔者的治疗经验,在中西结合治疗3天后如果鸡群死亡无明显减少时可再作1次药敏试验。
该病发生后,导致产蛋率持续下降以及病情恢复后产蛋率上升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疾病本身引起还是由于气温骤降造成低温打击所形成,都有待于以后的工作中继续探讨和总结。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