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治


 

流行特点及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主要危害雏鸡的免疫抑制性传染病,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属双RNA病 毒科(Birnaviridae),禽双股RNA病毒属(Avibirnavir),该病毒含有5种主要蛋白,即VP1~VP5。目前已知法氏囊病毒有2个血清型,即1型和2型,可用中和VP2的单克隆抗体将它们区分开。两型病毒的抗原相关性小于10%,因此相互交叉保护作用低。血清1型病毒为鸡源毒株,只对鸡致病,是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原。交叉中和试验和交叉保护试验表明,血清1型病毒还可进一步分为不同的亚型,各亚型之间的抗原相关性约为10%~70%,即有明显差异,因此是造成临床上免疫失败和病情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血清2型毒株为火鸡源毒株,一般对鸡和火鸡均无致病性。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变异性较强,易发生毒力和抗原变异,抗原变异主要发生在VP2上。但近几年各流行的超强毒株其位置尚未确定。
一、发病特点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的自然宿主仅为雏鸡和火鸡。从鸡分离的病毒只感染鸡,火鸡不发病,但能引起抗体产生。同样,从火鸡分离的病毒仅能使火鸡感染,而不感染鸡。不同品种的鸡均有易感性。传染性法氏囊病母源抗体阴性的鸡可于1周龄内感染发病(笔者曾接触过1日龄雏鸡发病),有母源抗体的鸡多在母源抗体下降至较低水平时感染发病,以3~6周龄的鸡最易感;母源抗体较高时,超强毒也可感染发病,例如有的鸡群在一免、二免后发病。本病全年均可发生,无明显季节性,尤其是近几年商品肉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免疫失败的比例增大,各种疫苗、各种免疫程序效果均不太理想。
二、病原学特性
病鸡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病毒,是主要传染源。鸡只可通过直接接触和受法氏囊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尘埃、用具、车辆、人员、衣物等间接传播,老鼠和甲虫等也可间接传播。有人从蚊子体内分离出一株病毒,被认为是一株法氏囊病毒自然弱毒,说明媒介昆虫可能参与本病的传播。本病毒不仅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还可通过被污染的蛋壳传播,但目前没有证据表明病毒可经卵传播。另外,眼结膜也可传播。该病毒在宿主体内主要分布于法氏囊和脾脏,其次是肾脏,病毒血症期间血液和其它脏器组织中也有较多病毒。法氏囊病毒可在9~11日龄无母源抗体的敏感鸡胚中生长,最佳接种途径是鸡胚绒毛尿囊膜,而卵黄囊和尿囊腔接种效果较差。鸡胚一般在接种后3~6天死亡,并可见胎儿发育不良、全身水肿,头部、趾部、肾脏充血、出血、肝脏有斑点状坏死或出血。变异株病毒常不致死鸡胚,其特征变化是肝脏坏死和脾脏肿大。绒毛尿囊膜常无病变,但病毒含量却比胚体和尿囊液中的高,病毒在鸡胚中连续传代后,可提高其在尿囊液中的含量,同时对鸡的致病力降低。对鸡胚或细胞培养的病毒可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血清中和试验等方法进行检测和鉴定,用常规琼扩试验一般测不到鸡胚和细胞培养液中的法氏囊病毒。
三、流行病学特性
法氏囊病毒在外界环境中非常稳定,在鸡舍中可存活2~4个月,56℃ 5小时或60℃1小时对其无影响,对乙醚、氯仿不敏感,耐酸,但对甲醛、过氧化氢、氯胺、复合碘胺类消毒药敏感,70℃30分钟也可使其灭活,本病一般发病率高(可达100%)而死亡率不高(多为5%左右,也可达20%~30%),卫生条件差而伴发其它疾病时死亡率可升至40%以上,雏鸡甚至可达80%以上。
本病的另一流行病学特点是发生本病的鸡场,常常出现新城疫、马立克氏病等疫苗的免疫失败,这种免疫抑制现象常使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上升。笔者在曾1998年接诊过10日龄蛋鸡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在以后两个月内死亡率达90%,使用卵黄抗体、中药等都没有治疗效果,法氏囊病产生的免疫抑制程度随感染鸡的日龄不同而异,初生雏鸡感染法氏囊病毒最为严重,可使法氏囊发生坏死性的不可逆病变(出现几率较少),1周龄后或法氏囊母源抗体消失后而感染法氏囊病毒的鸡,其影响有所减轻。
四、临床症状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2天,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典型感染和非典型(亚临床型)感染。典型性感染多见于新疫区或高度易感鸡群,常呈急性暴发,有典型症状和固定病程。病初常见个别鸡突然发病,病鸡精神不振,1天左右即可波及全群。病鸡表现精神沉郁,慢食或不食,羽毛蓬松,翅下垂,闭目打盹,有些病鸡自啄泄殖腔。很快出现腹泻,排出白色稀粪或蛋清样稀粪,内含细石灰渣样物,干涸后呈石灰状。肛门周围羽毛污染严重。病鸡畏寒、挤堆,严重者垂头、伏地、脱水,极度虚弱。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或消失,后期体温下降,常在发病后1~2天内死亡。整个鸡群的死亡高峰在发病后3~5天,以后2~3天逐渐平息。死亡率一般在30%左右,严重者可达60%以上。部分病鸡可拖延2~3周,耐过后发育不良,病鸡消瘦、贫血、生长缓慢。在规模化养鸡场中,本病可以在不同鸡舍同时发病,也可在较短或较长时间内相继发病。
亚临床型主要见于老疫区或具有一定免疫力的鸡群或感染低毒力毒株的鸡群。该型感染率高,发病率低,症状不典型,表现为少数鸡精神不振,食欲减退,轻度腹泻,死亡率一般在3%以下。但病程和鸡群的整个流行期都较长,常在一个鸡群中反复发生,此型现在多见,但因有一定的死亡率,影响采食量和鸡群的均匀度,用药比典型病变多,预后不明朗,该型主要造成免疫抑制。
五、病理变化
机体脱水,胸肌、腿肌有不同程度的条状或斑点状出血,特征病变为法氏囊肿大、出血,输尿管变粗,管腔内充满石灰乳样物质。泄殖腔积有多量灰白色稀粪,内含石灰渣样物质。腺胃和肌胃交界处常有横向出血斑点或溃疡。盲肠扁桃体出血、肿胀。有的可见肝、脾、肺等器官有出血、坏死灶。亚临床型或变异株感染等病例常见法氏囊萎缩,皱壁扁平,囊腔内有干酪样物质。有时可见胸肌、腿肌轻度出血,肾脏稍肿胀,有尿酸盐沉积。
本病的特征性组织学病变是法氏囊充血、出血,髓质大量淋巴细胞变性、坏死,有多量细胞碎片,异染颗粒或空腔,后因网状内皮细胞及法氏囊上皮细胞增生而形成腺体状结构。
六、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特征症状和病变可对本病作出初步诊断,若要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
本病要与雏鸡白痢、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和球虫病区分,雏鸡白痢发病日龄在14~21天,粪便呈浆糊状,肛门常有干石灰样粪便封堵,病死鸡常发生肺炎、肝脏肿大、变性、坏死,抗菌药物治疗有效。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常伴有呼吸道症状,有啰音、甩头、打喷嚏等,腺胃、肌肉和法氏囊一般无病变。鸡球虫病多为血便,且用抗球虫药治疗有效。
七、防制
1.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严格消毒,注意切断各种传播途径。不同年龄的鸡应尽可能分开饲养,最好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发现病鸡应及时隔离,死鸡要焚烧或深埋。
2.接种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特别应做好种鸡的免疫,以保障有足够高的母源抗体保护雏鸡。本病的疫苗种类很多,有弱毒株和中等毒力毒株活苗及灭活苗,还有囊组织灭活苗,其中囊组织灭活苗效果最好,但来源有限,价格较贵,因此有时仅对种鸡群使用。中毒力活疫苗对雏鸡的法氏囊有一定损伤,但能克服母源抗体干扰,免疫效果较好,因此一般用于加强免疫或母源抗体较高雏鸡的首免。弱毒株疫苗,一般用于母源抗体水平较低雏鸡的首免。
由于母源抗体状况、使用疫苗种类、饲养管理水平、疫苗流行情况及感染毒株差异等情况不同,因此没有一种疫苗能适用于所有鸡群的“通用”免疫程序,而需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适合各自鸡群特点的免疫程序。对有些用疫苗难以控制发病的鸡场,可采取在发病日龄前3~5天肌肉注射传染性法氏囊病高免卵黄抗体,有一定的预防效果。对发病鸡群早期采取治疗措施有一定效果,可减少死亡,加快康复。同时配合对症治疗,笔者在临床上常用牧源欧农氨基维他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电解质和能量,用肾肿解毒药(华南农大兽药厂生产)缓解肾脏损伤,使用牧源诺氟星防止继发感染,清瘟败毒散调理肠道和增加采食量,临床效果较好。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