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鼻炎是由副鸡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亚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感染鸡以鼻黏膜发炎,流鼻涕,眼睑水肿和喷嚏为主要特征,随着集约化鸡场的发展,本病已成为鸡场的主要传染病。
新疆石河子区各种鸡场、蛋鸡场,通过加强饲养管理,采用多价的传染性鼻炎疫苗和药物预防等措施,使本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现将笔者对该病的防治经验介绍如下,供广大读者参考。
一、流行病学
各种年龄的鸡都易感,中鸡、成年鸡较多发,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在春季、秋季、冬季较多发。天气突变,鸡群拥挤,通风不良,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A缺乏等因素是造成本病的主要诱因。
在一次发生流行后,康复鸡可带菌很长一段时间成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所以要严格防止康复鸡群与易感鸡群之间的传染。本病的潜伏期通常是2~3周,也有的鸡群在一周以内。多数健康鸡群在受到感染后症状表现不明显,产蛋也不受影响,用细菌分离的方法可检出病菌,保持带菌状态。在天气突变,通风不良,饲养条件变坏或接种疫苗等应激因素作用下,常突然发病。各鸡舍之间消毒不严格或工具、特别是蛋盘、料车混用等因素,可造成本病的持续感染,使各鸡群交替发病。
二、临床症状
温和型病例仅见到轻微的呼吸道症状和产蛋稍下降,病鸡表现为鼻道、鼻窦黏膜肿胀发炎,流灰色浆液性、粘液性分泌物,这些分泌物常与饲料粘结于鼻孔周围,病鸡常伴随面部及肉垂的皮下水肿和眼结膜炎,同时可见一侧或两侧鼻窦肿胀,两侧眼睑肿胀,并被粘液性分泌物粘连。严重的病例,特别是与霉形体病,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等疾病并发感染时,则可见呼吸道炎症蔓延至气囊和肺部而导致呼吸困难,气囊、鼻窦出现干酪样分泌物,从而使病情加重,病程延长,病鸡的死亡率、淘汰率增加。
鸡群的发病时间和病情的轻重决定于产蛋鸡的产蛋率下降幅度及后期的恢复情况。如果在产蛋高峰期或产蛋上升期感染本病,而且病情较重,产蛋率可降至20%~30%,而且通常在3~4周后才能恢复到原来的60%~70%,在产蛋高峰后期发病,而且病情较轻时,则产蛋率下降较少,并且恢复较快。
三、病原特征
本病的病原为革兰氏阳性,两极浓染的杆菌。该菌生长要求较严格,分离培养可选用鲜血营养琼脂或鸡血清营养琼脂,在5%~10%CO2的温箱中培养18~20小时,可见圆整,较致密,荧光性强的细菌菌落。副鸡嗜血杆菌对环境的抵抗力不强,一般的消毒剂可有效地用于污染鸡舍的消毒,例甲醛(福尔马林)、氢氧化钠(烧碱)、过氧乙酸、有机氯等。
四、诊断
根据本病的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特点,可做出初步诊断,要确诊需进行细菌的分离鉴定和鸡的回归实验。
在临床上注意与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霉形体病,禽霍乱、维生素A缺乏症等疾病相区别。
平板凝集,血凝抑制实验和琼脂扩散实验可用于本病的诊断。
五、防治措施
1.发病后,可根据药敏实验的结果进行治疗。没条件做药敏实验的鸡场,可选用氧氟沙星、强力霉素、氟苯尼考等药物与地塞米松配合运用。一般投药5~7天,可控制病情。为缓解呼吸困难等症状,可对症投服中药制剂,如福诺,支喉康,清瘟败毒散等。
同时要提高饲料蛋白质和维生素的含量,采用少喂勤添等措施以提高病鸡的采食量,补偿因疾病造成采食下降所致的营养不良。
2.抗生素虽然能控制病情,但不能根治本病和消除带菌状态,而且经常投服抗生素易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并且停药后易复发。所以应用副鸡嗜血杆菌疫苗免疫接种,是控制本病比较有效、实用的方法。目前已有多种疫苗用于生产实际。副鸡嗜血杆菌有A、B、C三个血清型。A、B、C三个血清型代表三种不同的免疫类型,各血清型之间交叉保护性很弱。如用含A, C血清型的菌苗免疫鸡群后,用B血清型菌株攻击,鸡群将得不到保护。
目前使用的疫苗,根据所用佐剂的不同,可分为氢氧化铝胶菌苗、油乳剂菌苗,根据所用副鸡嗜血杆菌血清型的不同,可分为单价苗,双价苗和三价苗。新疆石河子区各鸡场普遍使用三价苗,使用疫苗可选用富道公司的鼻炎油剂三价苗和鼻炎铝胶三价苗,这两种菌苗中含有血清型A型、C型,及HPGBr-V1变异型这三种副鸡嗜血杆菌菌株,其中HPGBr-V1变异型菌株是更适合亚太地区的菌株。英特威公司的传染性鼻炎油乳剂苗(NOBILZS CORYZA ZNAC ),采用副鸡嗜血杆菌的A、B、C三种血清型菌株,这几种疫苗在临床上应用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具体的免疫方法是:选用富道公司生产的鸡传染性鼻炎疫苗,在第五周龄雏鸡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0.5毫升铝胶剂三价菌苗,产蛋前4周皮下或肌肉注射0.5毫升油剂三价疫苗,或者使用英特威公司的传染性鼻炎油乳剂苗,第五周龄或开产前4周各注射一次,每只注射0.5毫升,这两种免疫方法在临床上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加强饲养管理,采用合理的饲养密度,改善鸡舍条件,注意防潮保温,采用优质的营养全面的全价配合饲料。消毒工作要认真负责,选用烧碱、过氧乙酸、有机氯、有机碘等效果较好的消毒剂,并结合全进全出的鸡群防疫管理,能有效减少本病的威胁。
鸡传染性鼻炎是危害养鸡业的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对本病的控制不能仅局限在抗生素的治疗和预防上,在集约化的养鸡场,采用良好的饲养管理,结合切实可行的生物安全体系和采用优质高效的疫苗,科学的免疫程序等防疫措施,才是控制本病最基本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