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鹅瘟(又称鹅细小病毒感染)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雏鹅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主要侵害4~20日龄的雏鹅,以严重下痢和渗出性肠炎为特征。
1 病原学
鹅细小病毒为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成员。
病毒存在于病雏内脏组织、肠管、脑及血液中。病毒对外界环境因素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在一15~一20℃下能存活4年,56℃3小时不会被完全灭活,但病毒对2%~5%氢氧化钠、10%~20%的石灰乳敏感。
2 流行病学
传染源为病雏鹅及带毒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也可垂直传播。
白鹅、灰鹅、狮头鹅以及其他品系的雏鹅易感。番鸭也易感,其他禽类及哺乳类动物不易感。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主要发生于育雏期间。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与日龄、母源抗体水平有关。
3 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潜伏期为3~5天。
临床上可分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三型。
最急性型:多见于流行初期和1周龄内雏鹅,发病突然,快速死亡。
急性型:多发生于l~2周龄雏鹅,或由最急性转化而来。具典型的消化系统紊乱和神经症状特征。主要表现为离群、嗜睡,两肢麻痹或抽搐;下痢,排灰白色或淡黄绿色、浑浊稀便;眼和鼻有多量分泌物,病鹅不时甩头,食道膨大有多量气体和液体。病程1~2天,多取死亡转归。
亚急性型:多见于2周龄以上雏鹅或流行后期发病的雏鹅,病程3~7天,部分能自愈。
4 病理变化
特征病变在消化道,尤其是小肠急性浆液性一纤维素性炎症。剖检可见肠黏膜发炎、坏死,呈片状或带状脱落,与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凝固,形成栓子,质地坚实似香肠样。最急性型仅见小肠黏膜肿胀充血,上覆有大量淡黄色黏液。亚急性病例还可见肝、脾、胰肿大充血。
5 诊断
5.1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5.2 实验室诊断
病原分离与鉴定:12~14日龄雏鹅胚接种试验。
血清学检查:可用中和试验、荧光抗体试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等。
样品采集:采取病雏鹅的脾、肝或胰等病料。
6 防治
种蛋、种鹅苗及种鹅均应购自无病地区。种蛋人孵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以防病毒污染。孵化场必须定期用0.5%~1%的复合酚消毒剂进行场地和用具器械等的消毒,特别是每批雏鹅出壳后。母鹅群在产蛋前一个月应进行一次预防注射。
发现本病,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防止扩散。扑杀病鹅和同群鹅,并深埋或焚烧。受威胁区的雏鹅可注射抗血清预防。污染的场地,用具等应彻底消毒。发病地区的雏鹅,禁止外调或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