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肾盂肾炎的防治


  肾盂发生病变时,常伴有实质和输尿管不同程度的病变,所以称为肾盂肾炎,本病多发于母牛。牛患本病主要由细菌感染,所以又称为细菌性肾盂肾炎。

  病因:本病主要是由于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引起肾盂肾炎的主要细菌有大肠杆菌、化脓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牛肾炎棒状杆菌也常引起本病。这些病原一般可通过三种感染途径侵入肾脏,一是血源性(下行)感染,当全身或局部器官化脓性疾病,如患化脓性子宫炎、乳房炎时,脓性栓子和毒素经血液进入肾;二是尿源性(上行)感染,病原从尿道、膀胱、输尿管上行进入肾盂;三是淋巴性感染,当与肾淋巴相邻的肠系膜淋巴结感染时,病原及其毒素可沿淋巴系进入肾。

  此外,肾结石或肾寄生虫刺激或尿在肾盂积聚时间过久,使肾盂患病。

  一般只有在机体抵抗力降低,尿道不畅,尿路梗阻或肾盂瘀血、粘膜受伤或其他疾病时,细菌容易繁殖,导致肾盂肾炎的发生。

  症状:患牛多呈慢性经过,体温一般不高,仅有个别升高者,反刍、食欲减少、衰弱、消瘦,步行时后肢不灵活,外部触诊肾区和直检肾部肾区敏感、膨大,当肾盂内有脓液时,输尿管也膨大,或有波动感,病牛常有凹腰排尿姿势,排尿时有疼痛不安,尿频拱腰费力,少数见有血尿或有血丝、血块、脓块。

  尿检:蛋白阳性,镜检有多量尿路上皮、白细胞、脓球,红细胞多少不定,有时有管形。

  血检,白细胞总数和嗜中性白细胞增多。

  急性病例,触诊肾区时疼痛显著,体温升高达40℃。

  诊断:根据体外肾区压触诊和直检肾脏敏感,结合尿检诊断不困难,要与肾炎相区分,肾盂肾炎尿中以白细胞及脓球为主,常有感染和尿路刺激症状,无水肿,而肾炎则红细胞多或有红细胞的管形,一般有全身水肿,此外直检可鉴别肾盂积水、肾盂积水时输尿管增粗,触之有波动感,肾盂膨大而无痛感。

  治疗:控制感染为首要,因牛肾盂肾炎感染的细菌多为革兰氏阳性菌,适宜用青霉素或与链霉素合用,较顽固的可用氨苄青霉素或先锋霉素肌注或静注,如为大肠杆菌可用氟哌酸内服,使用氯霉素亦有效,但它的毒性强,应慎用。也可使用磺胺制剂。

  为了观察疗效,在用药后症状完全消失,尿检转为阴性时可认为是临床治愈,切忌过早停药,或停药后不跟踪观察,否则会复发或转为久不能愈的慢性病。

  预防:加强饲养管理,注意家畜卫生。特别是对母畜的助产、导尿、输精时,做好消毒工作,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湿疹

  湿疹是上皮细胞对过敏物质刺激的一种炎症反应,这种过敏物质存在于外界环境中。

  病因:当皮肤细胞与过敏物质接触时发生湿疹,如果过敏物直接接触皮肤的称为外源性过敏原,而由血液带到皮肤的则称为内源性过敏原。后者是通过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在牛要鉴别过敏物是不可能的。可疑的外源性过敏原包括外寄生虫、肥皂、某些抗菌清洗剂,内源性过敏原可能有食入的蛋白质或在肠道内形成的物质,如因过食和便秘,或因内寄生虫被消化造成的自体中毒。

  有一些环境因素可造成,如经常的潮湿,持续的出汗,环境不洁,皮肤积累污垢,由于存在外寄生虫而引起经常搔痒也使动物容易发病。

  症状:真正的湿疹较少见,急性型最早的变化可见是大片的红斑,随后出现小水泡,小水泡破裂表面渗出液体。结痂。皮肤的损害可能是分散的或是大片弥漫性的,有些病例可为对称性。急性过后可能变为慢性湿疹,或由于轻度的刺激的长期作用,开始就是慢性湿疹。由于搔痒和磨擦,发生脱毛,形成鳞屑和皮肤肥厚,但皮肤是完整的。

  诊断:湿疹的确诊是困难的。因为区别湿疹和皮炎是一个难题。因为一些致敏原在一些病例可能是刺激物,引起湿疹的发生或复发,但对大多数同类动物是无害的。

  治疗:治疗的基础是避免接触致敏物质。因为检出致敏物常常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采取病因学方法,包括搞好环境卫生,改变饲料,垫草,驱除内外寄生虫,避免潮湿和不必要的刺激,以保护皮肤。在早期急性阶段,使牛保持安静,防止搔痒引起的皮肤损伤。用抗组织胺制剂对急性病例有良好效果。也可采用非特异性蛋白质注射包括自体全血或煮过的脱脂乳和考的松制剂可以促进痊愈。

  局部治疗可随疾病发展阶段采取措施,早期可用收敛杀菌洗剂,如硼酸、明矾水溶液(3—5%)或氧化锌软膏擦洗或涂抹于患部,在晚期结痂阶段应使用一些保护性软膏。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