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兔脱毛癣又称家兔皮肤真菌病,是由多种真菌寄生于兔体表并具有很强传染性的皮肤病。
该病可引起毛囊损害、皮肤发炎脱毛等一系列症状。患兔生长缓慢,春季常伴发其它疾病。肉兔、毛兔、獭兔对该病均易感,主要感染仔兔、幼兔和哺乳母兔,先由少部分仔兔、幼兔发病,继而发病面积扩大,直至绝大部分仔幼兔发病。仔幼兔发病可在3月龄左右自然康复,不表现出临床症状,但带菌。一般情况下,该病不引起直接死亡,但继发其它疾病时死亡率大幅上升。
本病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营养不良、兔舍卫生差、采光和通风不良及高湿环境易诱发本病。
传播途径。该病的病原为多种真菌,真菌的传播较为迅速。病兔的痂皮、被毛等带有大量病原菌。机械传播,如人工搬动、空气流动等,仔兔在哺乳时与母兔的直接接触均可引起感染。本病不仅感染家兔,还可感染猪、猫、犬,有时也可感染人。
临床症状。患病哺乳兔唇边、眼周围皮肤增厚、发炎,痂皮增生,脱毛后如戴眼镜,一肢或多肢出现上述症状。部分兔躯干部被毛长短不一,呈波浪花状。部分脱毛,皮肤表面光滑,逐渐出现痂皮,呈糠麸样、石膏粉样。有的患部被毛折断、脱落,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脱毛区,其表面覆盖灰白色鳞屑,并发生炎性变化。
本病多从兔的头部或头部附近开始发生。患病兔病变部位瘙痒,病部向四周扩散,在患病部位出现环形被覆珍珠灰的秃斑,严重者皮肤皱褶、变厚。病兔怕冷、扎堆、不愿活动。哺乳母兔常带菌,乳房周围皮肤上形成病灶,皮肤局部发炎,肿块变硬,继而结痂,除去痂皮后,形成溃疡,用力挤压,溃疡面上有多个细小的脓样物被挤出。
诊断。刮取皮屑,剪取癣屑及被毛,将病料置载玻片上,滴加10%~15%氢氧化钠数滴,5分钟后用盖玻片覆盖,镜检观察,可见分枝的菌丝和种孢子。
治疗。拔去或剪净病兔患部被毛(被毛要立即烧毁),再用肥皂水、温碱水或硫化物溶液清洗患部,除去痂皮后,用克霉唑癣药水或克霉唑软膏均匀涂擦患部,每日3~4次,直至痊愈;也可用10%碘酊或10%水杨酸酒精涂擦患部;病情严重时,口服土霉素,每日每公斤体重25毫克,连喂10天;同时皮下注射“皮癣宁”,每只1毫升,隔7天后再注射一次,或注射“敌癣锐克”,用量为每公斤体重0.2毫克。
预防。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通风换气,保持兔体清洁,发现病兔后及时进行全群检查,隔离病兔;彻底消毒兔舍,用2%的石炭酸或3%的火碱进行地面、墙体及天花板消毒,兔舍进兔前3天,再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兔笼及用具定期用2%的碳酸钠溶液消毒,用1:2000的百毒杀带兔喷雾消毒;日常饲料添加伊维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