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由兔痘病毒引起的兔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鼻腔结膜渗出液增加和皮肤红疹为特征。本病可发生于各种年龄的兔,但以青年兔和妊娠母兔最易感。病原体主要通过口鼻分泌物的飞沫在空气中传播。也可经污染的
饲料与饮水传染。呼吸道与消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本病传播迅速,但病兔康复后不带毒。诊断要点 1、最急性病例,病兔在感染后7-10天死亡,死前只表现出发热、厌食,偶尔有眼睑炎等症状。 2、急性病例,病兔鼻腔流出大量的分泌物,体温升高,淋巴结肿大,尤其以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尤其以腹股沟淋巴结与腘淋巴结最为明显,扁桃体肿大,口腔、鼻腔及皮肤出现红斑或丘疹。有时口腔和面部呈现水肿,硬腭和齿龈局灶性坏死。严重者可见皮肤出血,雄兔常发生睾丸炎和阴囊水肿。有些病兔出现眼部病变,严重者出现化脓性、溃疡性眼炎,剖检可见多种组织和器官出现灰白色结节或局灶性坏死。肝脏与脾脏肿大。在有些兔痘病例中,可见到唇部痘疱,胸膜炎,肝脏有局限性坏死灶,睾丸水肿出血等。本病常伴发鼻炎、喉炎、支气管炎、肺炎、胃肠炎以及怀孕母兔流产等。 3、荧光抗体检测以及病毒的分离与鉴定都有助于本病的确诊。防制方法 除一般性防制措施外,目前本病尚无有效的防制方法。在本病流行地区和受危胁地区可接种牛痘疫苗进行免疫预防。暴发本病的兔群可用牛痘疫苗进行紧急接种。对病兔可选用人的抗天花病毒新药进行尝试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