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对家禽生产的危害及其消除措施

一、应激的概述应激是指鸡对外界刺激因素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反应,这些刺激因素包括过冷,过热,疾病,噪音,通风不良,营养不良,垫料不适,转群,免疫等。应激的发生过程:应激根据其发生后机体内的变化分为1、警觉阶段,以肾上腺髓质激素和交感神经系统儿茶酚胺类释放的突然增高为特征,通过分解糖原产生大量可利用能量。2、抗拒阶段,以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为特征,将机体储备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生成葡萄糖。3、死亡淘汰阶段,动物因为体内储备耗净或肾上腺皮质衰竭开始疲劳甚至死亡。应激的分类:应激根据刺激因素来源和性质的不同分为几种:1、生理性应激:凡能引起鸡体调节失控,内分泌失调的应激。2、环境性应激:因环境因素所致,如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笼具不适,有毒有害物质过量等。3、管理性应激:由管理因素所致,如水料变化,运输,转群,断喙,免疫,噪音,高密度饲养、啄癖、更换饲料、断水禁食、强制换羽、更换饲养员、疫苗接种,育种引起的失衡现象(或超负荷现象)等。4、传染性应激,致病微生物所致。5、营养性应激,营养不足或不平衡、抗营养因子等。应激的危害:应激几乎动员了动物的所有系统,并导致动物的心理、生理和行为发生变化。动物于应激期间将丧失非必须代谢基本功能如免疫功能,生长与繁殖等,而保持散热,血液流动和呼吸等必须代谢基本功能。因此应激因子导致营养和身体储备从具有经济意义的性状转向维持生存的基本功能。对于家禽生产,应激的损害主要表现为应激会降低家禽的生长速度、体重、产蛋量、饲料利用率、肉品质、蛋品质、孵化率、育成率和抗病力,增加次品率和死亡率等。二、养鸡生产中几种常见应激1、温度,当温度过高过低或突然发生大幅度的升降时,如突然的寒冷刺激会使呼吸道黏膜屏障机能受到破坏,纤毛上皮活动停止,溶菌酶分泌减少,组织蛋白分解加剧,血液中大分子胶体蛋白增多,网内系活性减弱,致使机体抵抗力减弱。而当高温环境时,鸡体为生存调整代谢降低产热,如降低采食量等,导致营养摄入不足,使经济生产指标受到影响,蛋鸡和种蛋鸡的产蛋率下降,蛋壳变脆、变薄,破蛋率上升,种蛋受精率下降,鸡体重下降,死亡率上升。鸡因无汗腺表皮蒸发散热能力差,只能靠呼气来蒸发散热,当环境温度高达37、8度以上,呼吸频率超过110次/分时,会因心血管的衰竭和二氧化碳呼出量大导致硷中毒,临床可见到代赏性呼吸急促,喘息等呼吸道病变,进而衰竭死亡。2、供氧量和有害气体,我国目前在鸡舍建造方面,缺乏科学合理的通风供氧设备,其通风常是人为控制的,不能根据舍内有害气体含量的变化自动启动通风设备,不能及时满足舍内鸡的氧份需求。当鸡舍通风不良时,会导致供氧量不足,有害气体含量超标,引起鸡代赏性呼吸频率加快,呼吸道黏膜受胺气,硫化氢,一氧化碳等刺激使纤毛脱落,黏膜局部防御机能降低,导致传染病的易发。3、湿度,这是一个普遍不被人们重视的环境因素,许多鸡舍的湿度持续低于50%,这样的鸡舍雏鸡入舍7天以后,就因为环境的干燥和灰尘量大致使雏鸡鼻黏膜的持续干燥而出现鼻孔堵塞,鼻腔不适,喷鼻等现象,之后激发呼吸道病。4、密度,当饲养者片面追求规模效益时,在比较简陋的鸡舍内,每平方米饲养量已超过标准环境控制鸡舍的要求,或不注意前期的饲养密度,分群过晚时,都会因为供氧量不足,水位料位不足,运动面积不足,散热不充分,病原体传播速度和代次增加,1-2周龄的雏鸡均匀度差等原因而影响鸡的生长并激发呼吸道病。5、转群并群,一些略有规模的鸡场为降低饲养成本,经常采取早期在保温舍育雏,在20日龄左右转群到生长舍的配套生产的方法,许多鸡群都是在转群后发生疫病,特别是呼吸道病,这和转群导致肉鸡机体内环境发生改变,抵抗力下降,对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强有关。6、群体过大,当一个鸡舍没有隔栏,鸡群在一个开放的大环境饲养时,一些局部应激会变成整体环境应激,特别是非环境性控制鸡舍,会因某一局部通风良好导致该环境内鸡群趋向性密度加大,使其局部环境变为逆境,导致呼吸道病的发生。7、场内饲养不同日龄鸡群,不同日龄的鸡群对病原体的易感性各不相同,不同饲养期的鸡舍,条件病原菌的污染程度也各不相同,当场内饲养不同日龄鸡群时,较容易发生呼吸道病,发生后难以治愈。8、疫苗接种,疫苗接种引发呼吸道病有几方面原因,包括疫苗毒力过强,对呼吸道黏膜产生过强刺激;疫苗被胚源性支原体污染,使用时感染鸡体;鸡体免疫前已感染呼吸道病,疫苗免疫激发发病;饮水免疫停水时间过长,对机体造成过强刺激等;气雾免疫,疫苗雾粒过小深入到呼吸道深部导致气管痉挛等,临床调查统计显示大部分呼吸道病均发生在免疫以后。9、换料,鸡在整个饲养期至少需要2-3次调整饲料,在换料过程中,无论是饲料形状还是饲料营养含量及适口性方面的差异都会使机体对其产生反应,主要是机体内环境的应激和由此发生的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变化,这种变化会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对疾病的易感性增强,导致发病。上述列举的应激,如果是非残酷性或单一性,鸡较容易耐受,而在实际生产中,通常是严酷应激和两个以上的应激,因此对生长速度较快,耐受应激力较差的鸡群,就会以疾病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因发病时潜伏期短,传播快,病程长而难以治愈。三、应激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1、温度应激对免疫的影响:低温应激将抑制白细胞吞噬和破坏病原体;育雏期间温度过低,造成雏鸡生长受阻,白痢杆菌病爆发;饲养在低温(7℃)和高温(44~48℃)条件下的雏鸡,其淋巴组织退化,循环血液中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在免疫接种时,如果遇上寒冷等不良因素,本来是温和的抗原,对家禽却成了强毒,不但不能很好产生免疫应答而且会受到损害,致使抵抗力降低。2、管理应激对免疫的影响:如在转群时,家禽会受到惊吓、抓捉、挤压等应激;更换饲料、免疫接种和给药时,会造成机体内分泌发生改变和微生态平衡被打破;饲养密度过高和饲养环境不良会引起家禽的特异性应激反应,使家禽的抵抗力降低;大的噪声也会通过影响家禽体内生理变化,使鸡采食量、饲料转化率及生产性能下降;在免疫接种期,各种不良因素的刺激或应激作用,均可减弱疫苗的免疫应答,甚至导致疫苗免疫失败。3传染性因素对免疫的影响:家禽感染传染性病原时,首先是机体动员自身屏障和免疫功能进行抵御,即发生应激,有些病原通过机体自然应激而被清除,不能清除的病原则导致疾病的发生,此时家禽的免疫力显著降低,对新的病原的抵抗作用进一步减弱,形成恶性循环。在抗感染免疫中,自动获得性免疫具有抗菌、抗病毒、抗寄生虫等的免疫作用,对机体是有利的。但是在抗体、补体和细胞免疫的各种细胞成分与感染因子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常常导致组织器官发生严重的病理性损伤,给有机体带来危害。例如鸡呼吸道病的继发性影响因素若导致呼吸道和免疫系统损伤,将产生严重的后果,其中传染性法氏囊病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感染法氏囊病后,鸡群对抗原刺激的反应能力减弱,使鸡抵抗感染新城疫病毒、马立克氏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等的免疫应答能力受到损害。雏鸡感染法氏囊病毒的日龄越早,免疫抑制就越严重。免疫系统受损的家禽不能同正常家禽一样抵抗病原因子的侵害。其它能引起免疫系统损伤的病毒还有鸡传染性贫血、马立克氏病毒和呼肠孤病毒,黄曲霉素和赭曲霉素也可侵害免疫系统。四、应激的消除与减缓措施防范和缓解应激的一般性措施包括:建立防疫设施、制定并执行严格的防疫计划;使用抗应激剂;建立良好的舍内舍外环境;进行抗病、抗应激育种;改善饲养管理;应激时适当补充营养;在动物生长早期进行适宜性应激1、保证通气量,要在鸡舍结构,通气设备,饲养密度等方面进行努力。要改变现行的人为随意通风和自然通风,通过理论计算出不同日龄的通风需求量,对有风机的鸡舍实行自动控制,无风机的鸡舍通过减少饲养量,增加通风窗面积,按照室内外温差,湿度差和风速制定通风时间,达到通风标准。2、保证标准的温度和湿度,灵活利用温湿度的关系。即使在规范化鸡舍,我国的供暖系统都不能保证育雏温度的完全控制,而对一些简陋的鸡舍,温度控制能力更差,在这种情况下,湿度对调节温度具有重要作用,通常情况下,湿度越低要求温度越高,当温度不均难以达到标准时,高湿可以减少蒸发量,导致动物的体表温度增加,湿度同时可以使鸡舍的温度变的均匀,据某品种饲养标准介绍,当目标温度要求18-19度时,如果湿度为50%,温度要达到33度;湿度为60%,温度要达到30度;湿度为70%,温度要达到28度;湿度为80%,温度要达到27度,所以当鸡舍供暖困难时,可以通过提高湿度来调整温度的不足。3、根据饲养条件调整饲养密度。在诸多应激因素中,唯独饲养密度是饲养者能够主动掌握,并以此弥补其他难以控制因素不足的一个因素,在没有良好通风条件的鸡舍环境中要通过降低饲养密度,来提高供氧量,值得注意的是,饲养手册上提供的饲养密度只适合环境控制鸡舍,对国内现有鸡场而言,要根据饲养现场通风条件,计算出最大可能的通风量,根据通风量确定饲养量,切忌盲目追求饲养量导致饲养后期的死亡率加大,实践证明,超过通风量的饲养量,成活率都会受到相应的影响。此外,及时扩群,防止早期密度过大也是消除逆境的必要措施,为达到早期保温的目的推迟扩群,不仅影响鸡群的均匀度,还会代来应激导致早期发病。4、有害气体的控制。鸡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包括胺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灰尘等,这些有害气体在舍内超过正常水平时,将损害肉鸡的呼吸道,同时降低肉鸡的生产性能,肉鸡在受污染的环境中时间过长,将会出现慢性呼吸道病和腹水症。控制有害气体超标的办法包括及时排除和减少产生,良好的通风系统可以保证排除有害气体,而对简陋鸡舍,排污能力不强,就要通过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来降低其含量超标,在饲料中加入益生菌,酶类,有机酸,吸附剂等,都可以降低有害气体的产生量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