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蛙人工繁殖

  随着林蛙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所需林蛙苗种越来越多,单靠移植天然的林蛙受精卵团、蝌蚪已无法满足养殖的需求。为保证适时提供数量充足、规格整齐、体质健壮、生长迅速的优良品种,必须采取人工繁殖的方法进行林蛙苗种生产。

    林蛙人工繁殖生产,有许多优越性:一是林蛙苗种纯;二是饲养管理方便,可以有计划,按需要生产苗种,因地制宜放养,使林蛙产品稳定高产;三是就地自繁自养,避免了苗种长途运输,节约大量人力物力;四是可为当地及周边养殖用户提供亲蛙及苗种,促进林蛙养殖业的发展。

    所谓林蛙的人工繁殖,目前系指人工的方法,促使雌、雄亲蛙,在人工养殖条件下,达到性成熟,且能发情、抱对、交配、繁殖,从而获得受精卵,并给予一定的人为条件,使爱精卵发育,孵化出苗。因此,林蛙人工繁殖,包括亲蛙选择、运输、强化培育、催情、产卵、受精卵孵化等一系列过程。

    一、亲蛙选择 林蛙苗种质量的好坏,幼、成蛙生长速度的快慢,以及人工繁殖中产卵率、受精率、孵化率、幼蛙成活率的高低,除人的技术和环境因素外,还取决于亲蛙质量的优劣。因此,亲蛙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必须认真对待。

    (一)亲蛙选择标准

    1、年龄  无论是选捕天然野生的亲蛙,还是从养殖户购买的亲蛙,或是从自养的后备亲蛙中选留亲蛙,都应选择3~4龄,超过6龄的蛙,不宜作亲蛙。

    2、个体规格  雌蛙体长7.5厘米以上、体重50克以上;雄蛙体长6厘米以上、体重40克以上。

    3、体质健壮  体表光滑湿润,分泌物多;无病、无伤,无畸形,外形完整,活力旺盛;品质优良,具有典型林蛙特征的个体。

    (二)雌、雄蛙鉴别与性比

    1、雌、雄蛙鉴别  正确鉴定林蛙的性别,在亲蛙的选择和实际生产中是十分重要的。除根据林蛙内部结构和生物学特性的差异进行雌、雄鉴别外,林蛙雌、雄外形的区别主要在前肢指上,前肢指上有瘤壮突起(婚垫)者为雄性,无瘤状突起者为雌性。

    2、雌、雄蛙性比配组  雌、雄蛙的性的比配组以1:1为宜,雄蛙的比例不宜过大,过大则出现多雄争一雌现象,影响抱对和排卵及受精,同时也增加了投喂饲料的数量和产生活动空间的竞争,增加养殖成本。

    (三)选择亲蛙时间

    亲蛙的选择工作,最好在每年的初春,林蛙抱对产卵之前一个月左右进行。此时,林蛙刚刚结束冬眠,天气凉爽,林蛙的生理活动较弱,新陈代谢水平较低,便于运输,成活率高。而且亲蛙运抵养殖地后,经短期饲养和强化培育,即可进入繁殖。

    也可在晚秋时,林蛙即将进入冬眠之前,进行亲蛙的选择工作。但运抵养殖地后,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的暂养和漫长的越冬冬眠期,增加了饲养管理的工作量,而且在越冬期间,林蛙对外界环境和温度等的变化及对疾病的抵抗力等都较低,往往存在着部分夭折的危险。

    在温度较高的5~10月,不宜进行亲蛙的选择和长途运输,此期间林蛙生理活动较旺盛,新陈代谢水平也较高,活动能力强,容易碰撞致死,而且由于气温高,经长途运输易产生各种疾病而导致死亡。 二、亲蛙运输由于林蛙的幼、成蛙是用肺呼吸,因此,在运输时可不必象运输受精卵团和蝌蚪那样浸泡在水中,只要能保持一定的湿度,保证透气良好,保持较凉爽的温度即可成功地运输。

    (一)运输工具

    采用木制、铁制、塑料制、纸制的桶或箱均可,内侧衬以光滑柔软的塑料薄膜或布等,桶或箱的侧面和上面要钻多个通气孔洞,注意内衬物不要将通气孔洞堵塞。桶或箱的底部要垫放较厚且浸足了水的海绵泡沫、水草或棉、布等,以保持湿度和减轻运输过程中的震动。

    由于亲蛙个体较大,活动力也强,为避免碰撞和拥挤叠压致死,最好将动具内分隔成若干个小室,每一室内放2~4只林蛙。幼、成蛙的弹跳能力强,为防止运输途中跳出逃跑,装完箱后,要用湿布或密眼网片封好上口。

    (二)运输方法

    1、运输前停食  在亲蛙装箱(桶)启运之前的2~3天,要停食,不要投喂饵料,以免运输途中排出粪便造成运具内环境污染,同时可减轻其新陈代谢强度和活动强度,以利运输和提高运输中的成活率。

    2、运输密度  运输密度可按每平方米运具内面积装200~300只,装箱之前,要将蛙体洗干净。

    三、亲蛙的强化培育

    培育出一定数量的成熟度好、繁殖力高、体质健壮的优质亲蛙,是林蛙养殖中人工繁殖的决定性物质基础和生产成败的关键。因此,必须对亲蛙进行科学饲养,精心培育,从而达到成熟早、成熟率高和产卵量多的目的。

    (一)亲蛙培育池

    亲蛙培育地,是集亲蛙饲养、发育抱对、产卵繁殖于一体的活动场所,故亦称产卵池。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亲蛙的性腺发育。因此,面积不宜过小,每个池的面积以20~30平方米为宜,视生产规模可建一个或若干个。为便于饲养管理,便于饲养管理,便于观察抱对产卵和收集受精卵团等,面积较大的池,可建成宽度为4~5米,长度为任意的窄长方形池子,其环境尽可能地接近自然状态。四周或中间要留有占水面积1/3的陆地,陆地上可栽种花草或农作物等作为隐蔽物。池水的深度不必一致,可有深、有浅,从10厘米到40厘米为宜。其中10厘米左右的“浅水”面积和40厘米左右的“深水”面积各占一半为好。如果条件有保证,能维持池水的清新和温度稳定,池水均为10厘米左右的“浅水”也可。

    池水中可移植一些水稗、水葱、眼子菜、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以满足林蛙产卵繁殖的环境条件,同时又可净化水质。池子的四周要建有防止亲蛙逃逸的防逃障,共高度为1米以上,防逃障要垂直于地面或稍向内倾斜。其材料可就地取材,用砖墙、土墙、竹木障、铁网、塑料布等均可。

    (二)亲蛙放养

    亲蛙的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2~3对,雌、雄蛙比例为1:1。如果生产规模较大,亲蛙放养数量多,雄蛙比例可适当少些,以防止雄蛙过多为争夺雌蛙而产生争斗,影响抱对产卵。

    (三)培育管理

    亲蛙营养状况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怀卵量和成熟度,而且对受精率、孵化率乃至蝌蚪的成活率及幼蛙的生长等都有潜在的影响。因此,投喂亲蛙的饲料要求营养丰富而全面,饲料品种不可单一,尽可能多喂些动物性活饵。亲蛙在孕育卵期间,对营养的需求量较高,摄食量大,每日投饲量应占其体重的10%左右,其中动物性饵料要占总投饲量的50%~60%为好。每天投喂2次,于早晨天刚亮时和下午日落之前,气温较凉爽时投喂。

    在亲蛙发情期间及而后的抱对期间,其摄食量明显减少,产完卵后,则进入生殖休眠状态,而完全停止摄食。此期间,要适当减少投饵或停止摄饵,以免费饲料。生殖休眠过后,亲蛙摄食恢复正常,此时要及时投饵,仍需保证饲料的质量和数量,以利于蛙产后体能的恢复,为下一次的繁殖打好基础。

    在亲蛙饲养管理过程中,要注意调节水温、水质、水位,适时、经常地注入和更换池水,每周换水至少2次,水温保持在18~24摄氏度范围内,不可忽冷忽热。要随时做好防病、除害等工作。

    四、人工催产

    在自然条件下,达到性成熟的雌、雄蛙个体,一到繁殖季节,就开始抱对产卵繁殖。但由于亲蛙的成熟度不一,加之气候、环境因素等影响,其抱对产卵的时间则有先有后。因此,不但繁殖时间拖延很长,而且孵化出的蝌蚪规格也参差不齐。

    为了使亲蛙能够集中抱对产卵,缩短繁殖时间,获得规格整齐的苗种,有必要对亲蛙进行人工催产。

    (一)亲蛙成熟度的鉴别

    成熟良好的雌蛙,腹部膨大柔软,对雄蛙发情的鸣叫有明显的反应,并回以低沉的呼应叫声,愿意接近并依恋雄蛙,且喜欢与之在水面聚群追逐嬉戏,不拒绝雄蛙的拥抱。这样的雌蛙,即使不施以人工催产,也能很顺利地产卵。

    成熟度较差的雌蛙,腹部膨大程度较小,弹性差,对雄蛙不感兴趣,对雄蛙的发情鸣叫无反应,躲避雄蛙的接近,喜单独活动,拒绝雄蛙的拥抱。对这部分亲蛙,必须施以人工催产,才能达到与成熟良好的亲蛙同期产卵的目的。

    (二)催情药物

&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