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的常见疾病(上)

   1.脱皮病

    ⑴病因。脱皮病俗称烂皮病。多因饵料单一,维生素A缺乏,上皮组织代谢异常,皮肤腺分泌物减少,湿润度降低而显干燥,进而皮肤出现斑纹、腐烂而感染各种溶血性病菌所致,发病快,传染性强。

    ⑵症状。皮肤干燥和光泽差,先是背部出现斑裂、脱落,继而扩展到大面积脱落、溃烂,厌食,一般病程7~10天死亡。

    ⑶预防。平时加强饲养管理,要求营养全面、饵料多样化,多喂动物性活饵料及含有维生素A和其他维生素的饲料。定期更换池水,并对池水进行消毒。

    ⑷治疗。成体投喂鱼肝油胶丸,1日1粒,连喂3~5天。严重脱皮的,用5%食盐水局部清洗或用青霉素溶液(每升水加50万单位青霉素)浸洗,每日2次。

    2.水霉病

    ⑴病因。水霉病又称肤霉病,俗称白毛病。由于人工饲养条件下管理不善使蟾蜍机体受损,饲养池水质恶化,感染水霉菌所致。各发育阶段均可感染。

    ⑵症状。感染部位可见有棉絮状浅白色菌丝,继而菌丝根部深入肌肉内吸收寄主体内的营养,分泌有毒物质。由于机体外表损伤和毒素的作用,蝌蚪游泳异常。成体表现不安、摄食减少、体渐瘦弱。水霉菌可使卵或胚胎霉变,进而死亡。

    ⑶预防。平时加强饲养管理,防止蟾蜍体表损伤,定期更换和消毒饲养池水,控制水体有机物质含量。

    ⑷治疗。用2%盐水清洗局部或用10ppm高锰酸钾浸洗1~2小时,每日1~2次。

    3.鳃霉病

    ⑴病因。由于饲养池水质恶化,霉菌侵入蝌蚪鳃组织所致。

    ⑵症状。鳃霉菌侵入蝌蚪鳃组织后出现充血、出血,后期鳃丝变成苍白色,呼吸困难致死。

    ⑶预防。平时加强管理,定期要更换和消毒饲养池水,控制水体有机质含量。

    ⑷治疗。用铜铁合剂浸洗消毒,浓度为0.7ppm,浸洗10~20分钟。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