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气泡病
⑴病因。本病主要危害蝌蚪,多发于炎热的季节,水体过肥,长期不更换池水,有机质发酵分解释放氧气、氮气,使水溶解氧过饱和而呈气泡状析出,被蝌蚪吞入而发病。
⑵症状。发病蝌蚪胃肠充满气体,腹部膨胀,身体失去平衡,仰浮于饲养池水面而死。
⑶预防。平时加强饲养池管理,定期更换和消毒池水,保持池水清新,池水不可过肥。
⑷治疗。停食2~3天,并向池水内洒入2%硫酸镁。
5.胃肠炎
⑴病因。本病主要是饲养管理不当,喂饲霉变饲料或不易消化的饲料,或进食过饱,水温急剧变化所引起。发生于春夏或夏秋之交。
⑵症状。病初蟾蜍焦躁不安,后期无力,缩头弓背,闭眼,后肢伸直,不愿下水,常钻在池边角落不食,剖检可见病体胃肠道充血发炎。
⑶预防。平时加强饲养管理,不喂霉变饲料,防止过食配合料,气温多变注意保暖。
⑷治疗。投喂酵母片,每只半片,每日2次至病愈为止。成体肌肉注射链霉素,每只1万国际单位,每日1次,连用2天。
6.红腿病
⑴病因。本病是人工饲养管理不善,饲养池水变质,放养密度过大,在运输转池过程中腿部或腹部皮肤受伤,伤口受到细菌感染而致。
⑵症状。感染部位皮肤充血发红,或有红点、红斑。皮下肌肉充血,严重感染部位发生溃烂,表现行动迟缓、食欲不振。
⑶预防。饲养池水体环境应保持清新卫生,定期更换和消毒池水。放养密度不宜过大,在运输转池过程中要防止幼体和成体皮肤受伤。
⑷治疗。在对原水池水体进行消毒的同时,用5%盐水局部擦洗,成年每只肌肉注射庆大霉素1万单位。
7.寄生虫
⑴病因。在蝌蚪期受原生动物如轮虫、斜管虫、杯体虫等侵入体内,使寄生部位的皮肤组织损伤,继而细菌感染发病。
⑵症状。寄生部位皮肤青灰,黏膜白色,组织溃烂。寄生蝌蚪鳃时造成呼吸困难导致死亡。
⑶预防。平时加强管理,定期更换饲养池水,并用铜铁合剂对池水消毒,浓度为0.7ppm,保持池水清新,饲养密度要适当,不可过大。
⑷治疗。发现蝌蚪有寄生虫寄生,应对病体浸洗消毒,然后转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