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类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是世界上危害最严重的家畜传染病之一。
症状: 口蹄疫主要感染牛、猪、羊、骆驼、鹿等家畜及其他野生偶蹄类动物。病畜在口腔黏膜、舌面、鼻镜、唇部、蹄部及乳房皮肤发生水泡和溃烂,经 12-36 小时破溃,局部露出鲜红色糜烂面,伴有体温升高现象,可高达 40 -42 ℃ 。肥育猪和母猪常卧地不起,不能站立,跪地爬行。哺乳母猪或奶牛乳头、乳房处有明显水泡,仔猪或犊牛瘫软在地不能吮乳,且多呈急性死亡。牛、鹿、骆驼等反刍动物口流泡沫状口涎,因口腔溃烂而无法采食,牛特别明显,羊一般不见流口涎。
危害性: 口蹄疫是人畜共患病,被感染的成年牲畜虽然死亡率不高,但幼畜可大批死亡。牲畜发病后严重掉膘,产奶量下降,耕畜不能使役。
流行特点: 口蹄疫潜伏期通常为 2-3 天,有的可达 7 天甚至 14-21 天,个别动物仅为 12-14 小时。秋、冬、春气温较低季节发病率偏高,但有的地区在夏季也会发生。口蹄疫流行的最大特点是快速传播,某一地区一旦少数动物突然发病,在数天之内可引起该地区猪、牛、羊、牦牛、骆驼、鹿等家畜发病,且该病毒在适宜的条件下存活时间较长,因此短期内很难切底消灭,很容易造成复发。口蹄疫病毒对酸、碱特别敏感,在低温下病毒十分稳定,而对热敏感,在 4 -7 ℃ 可存活数月 , -20 ℃ 以下,特别是-50 -70 ℃ 可存活数年。 但 85 ℃ 1 分钟即可杀灭病毒。牛奶经巴氏消毒( 72 ℃ 15 分钟)能使其中的病毒失去自然感染力。
防控措施:
1、发生疫情时的防制措施 。一是发现疫情时应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布封锁令,同时要把病畜、病畜群和健康畜分开,就地隔离,出入门口要设置消毒坑,无关人员不得入内。二是对病畜及其同群畜采取扑杀焚烧深埋,病畜走过的道路要进行严格消毒。三是对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场所、厩舍、用具等要进行严格消毒。四是严禁易感动物出疫区,疫区内有畜禽交易的,要关闭市场,停止交易。五建立免疫带。为防止疫情继续蔓延扩大,对疫区和疫区外的受威胁区的易感家畜立即用口蹄疫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注射,以建立免疫带。六是在通行受威胁地区的交通路口、村寨路口应设有消毒坑,途径人、畜、车辆必须严格消毒,切断一切可能导致本病传播的传染途径。七是解除封锁。疫区解除封锁的时间是最后一头牲畜处理十五天后(十五天后疫苗产生免疫效力)再没有病畜出现,然后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终末消毒。由县重大动物疫病防制指挥部报请发布封锁令的县人民政府宣布解除封锁,并通过毗邻地区。
2、平时的防制措施。平时要对家畜严格检疫,在发生过口蹄疫的地方,每年都要用口蹄疫疫苗对家畜进行预防注射。另处,平时还要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消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