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片吸虫病是牛、羊的主要寄生虫病之一,它的病原为片形科、片形属的肝片吸虫。虫体寄生于各种反刍动物的肝脏胆管中,能引起急性和慢性肝炎和胆管炎,并伴发全身性中毒现向和营养障碍,危害相当严重,特别对幼畜和绵羊,可以引起大量死亡。在其慢性病程中,使牛羊消瘦、发育障碍,生产力下降,病肝成为废弃物。肝片形吸虫病往往给畜牧业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1、预防 应根据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制定出适合于本地区的行之有效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1) 预防性的定期驱虫。针对急性病例,可在夏、秋季选用三氯苯唑等对童虫效果好的药物。针对慢性病例,全年可进行两次驱虫,第一次在冬末初春,第二次在秋末冬初。
(2)采取措施消灭中间宿主椎实螺。
(3)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牛、羊感染囊蚴。不要在低洼、潮湿、多囊蚴的地方放牧;不要饮用停滞不流的沟渠、池塘有椎实螺及囊蚴滋生的水,将低洼潮湿地的牧草割后晒干再喂牛羊等。
2、治疗 治疗肝片吸虫病,应在早期诊断的基础上及时治疗患病家畜,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目前常用的药物如下。
(1硝氯酚,只对成虫有效。粉剂:牛按每千克体重3~4毫克,羊按每千克体重4~5毫克一次口服。针剂:牛每千克体重0.5~1.0毫克,羊按每千克体重0.75~1.0毫克,深部肌肉注射。
(2)溴酚磷(蛭得净)。牛按每千克体重12毫克,羊按每千克体重16毫克,一次口服,对成虫和童虫均有良好的驱杀效果,因此,可用于治疗急性病例。
(3) 三氯苯唑(肝蛭净)。该药对成虫、幼虫和童虫均有高效区杀作 用,亦可用于治疗急性病例。患畜治疗后14天肉才能食用,乳10天后才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