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病的防控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在古代就有发生,我国古代管人炭疽叫做“痈”,家畜炭疽叫做“癀”。本病传染给人,严重时可引起败血症而死,所以在公共卫生上要格外注意。
病菌的特点:本菌在未解剖的尸体内于夏季经1—4天即可完全死亡,也易被一般消毒药物杀死。此病菌接触到外界空气后形成芽孢,形成芽孢后则抵抗力特别强大,在土壤中或干燥的环境中能存活数十年,在皮毛和水中能存活4-5年。所以炭疽病畜尸体严禁解剖,一旦怀疑本病应及时上报兽医防疫部门,采取实验室诊断。
此病菌煮沸需15-25分钟才能杀死芽孢。消毒药物中以碘溶液、过氧乙酸、高锰酸钾及漂白粉对芽孢的杀死力较强,所以临床上常用20%漂白粉、0.1%碘溶液、0.5%过氧乙酸作为消毒剂。
流行病学: 其流行特点是各种家畜及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易感性,猪的易感性较低。病畜的排泄物及尸体污染的土壤中,长期存在着炭疽芽孢,当猪吃入含大量炭疽芽孢的食物(如被炭疽污染的骨粉等)或吃了感染炭疽的动物尸体时,即可感染发病。本病多发生于夏季,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临床特征:炭疽,在家畜中以草食动物(牛、羊、马)最易感,并且多表现为急性败血症。猪有一定抵抗力,常限于局部感染.通常为慢性经过;人感染往往是直接接触病畜尸体或染有炭疽病原体的畜产品,所以往往在屠宰、畜产品加工、制革、梳毛、兽医等工作人员身上发生。
各种家畜患炭疽病的临床变化略有不同,现分述如下:
1牛分最急性、亚急性、慢性经过三种.一般多见急性经过。表现体温升高41℃~42℃,常伴有战栗,稽留热到临死前体温迅速下降,多数患畜表现高度虚弱和昏迷,头下垂,呆立,目光凝视,瞳孔放大。孕牛流产,后期呼吸困难、粘膜发绀、体温下降,发生死亡,病程为24小时。亚急性病程稍长10—36小时,个别达1—3天。常在胸、颈、腰及外阴、腹下发生局部炭疽痈。舌肿大呈暗紫色,吞咽、呼吸困难。口、鼻孔及肛门有出血.严重的有血尿。
2羊炭疽多见最急性型,突然蹦跳倒地昏迷,全身痉挛、瞳孔散大、磨牙,天然孔流出带气泡黑色血液,很快死亡。
3马呈最急性型比较罕见,多数患马呈急性和亚急性经过,患畜体温升高及呼吸困难的同时。常表现剧烈腹痛和颈、胸前、喉部、肩胛部发生浮肿,病程多为12~36小时。个别可3—8天。
4 猪大多数表现为临床上很难察觉的慢性型,只在屠宰后卫生检验时才能发现,此外可表现为局限性咽型和肠型。咽型炭疽主要侵害咽喉部和颈部淋巴结以及邻近组织,引起炎性水肿。初期体温升高,咽喉部及耳下腺部显著肿胀,并沿气管蔓延到颈部,影响呼吸和采食,以致出现呼吸困难,精神萎顿,食欲不振,口鼻粘膜发绀,颈部活动不灵活,最后窒息而死亡。很多缺乏明显的全身性临床症状,只在屠宰后才能发现。肠型炭疽出现呕吐、停食、拉稀或便秘,粪便混有血液,严重的死亡,轻的也有痊愈的。败血型炭疽常呈急性经过,发病时体温升高到42℃或以上,食欲消失,精神萎顿,临死前皮肤发绀,天然孔流出紫黑色带泡沫的血液,约经1—2天死亡。
剖检变化:剖检呈败血症变化,以尸僵不全,血液凝固不良,皮下和浆膜下结缔组织出血性胶样浸润,脾脏肿大等为其特征。患炭疽病的牛、羊脾脏严重肿大,为正常3—5倍。包膜紧张,脾髓呈黑红色,质脆似疑血块。血液呈黑红色,凝固不全。牛、羊顿挫型炭疽,下颌间隙呈胶冻样浸润,颌下和咽后淋巴结肿大松驰,切面呈樱桃红色。
猪炭疽常呈慢性局部型,发生于咽部的较多,小肠次之。其特征是局部淋巴结肿大,刀切时有硬、脆感,切面无光泽,呈砖红色或浅红色,并有深红色或紫黑色凹陷病灶;淋巴结周围组织呈黄色胶冻样。咽炭疽主要在一侧或两侧的颌下淋巴结出现上述变化;同时在扁桃体见有出血性炎症的破溃创面,上有黄色的假膜或坏死病变。
肠炭疽多见于十二指肠和空肠前半段的少数淋巴结,偶尔也见于全部肠系膜淋巴结,其变化和咽炭疽相同。淋巴结肿大、刀切时有硬脆感。偶尔可见局部肠管粗隆,较正常的肠管界限明显,剖开可见粘膜面上有蚕豆大突起的黑红色炭疽痈。
治疗:临床上确诊后再行治疗时,已经太晚,难以收到预期效果,所以第一个病例都会死亡。从第二个病例起,应尽早隔离治疗,用青霉素40万-100万单位静脉注射,每日3-4次,连续5天,可以收到一定效果。如有抗炭疽血清同时应用,效果更佳。此外,氟本尼考和土霉素等也有较好的疗效。
预防:炭疽是一种烈性传染病,不仅危害家畜,也威胁人类健康。因此,平时应加强对猪炭疽的屠宰检验。发生本病后,要封锁疫点,病死猪和被污染的垫料等一律烧毁,被污染的水泥地用20%漂白粉或0.1%碘溶液等消毒。若为土地,则应铲除表土15厘米,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均需更换,猪场内未发病猪和猪场周围的猪一律注射炭疽芽孢苗。无毒炭疽孢苗,每只猪皮下注射0.5毫升;第二号炭疽芽孢苗,每只猪皮下注射1毫升。最后1只病猪死亡或治愈后15天,再未发现新病猪时,经彻底消毒后可以解除封锁。
公共卫生:人感染炭疽,潜伏期2—5天,因感染途径不同可分为体表感染(皮肤型),经口感染(肠型)和吸入感染(肺型)三种。
⑴皮肤炭疽:炭疽杆菌经皮肤伤口、破损或昆虫叮咬感染,最初出现小丘疹或水泡,通常2—3天出现环形红肿.中央的水泡发生溃疡、坏死形成焦痂,进一步焦痂变黑并扩大到整个红肿范围。如因治疗不及时转为败血症的病例可出现寒战、头痛、厌食和眩晕,体温升高达39℃以上,然后在几小时内体温低于正常低温,病人出现不可逆转的毒血症和休克,呼吸困难而死亡。
⑵肠炭疽:人发病是由于食入污染炭疽芽孢的肉、牛奶或其他食物后,在肠道粘膜上形成了炭疽损伤,具有特征性的焦痂或恶性痈。表现有恶心、呕吐、厌食、发烧、腹痛及血样便都很常见。由于在早期确诊有困难,肠炭疽比皮肤有更高的致死性。
⑶肺炭疽: 几乎都是因皮革加工吸入染有炭疽芽孢的尘埃所致,疾病通常在暴露后2—5天加重,伴有低烧、疲劳不适,这种轻度病情初期持续2—3天后,突然转为急性,病人可能呕吐或咳血,胸部听诊可听到湿性罗音。很快发展为呼吸困难、紫绀、高热、迅速出现昏迷和死亡。
⑷脑膜炎型炭疽:多数是皮肤、肠、肺型的并发症,一般多为继发性,原发性脑膜炎很少。迅速出现意识丧失,2—4天内迅速死亡。
卫生处理:
1.炭疽病害的肉体、内脏、头、蹄、皮、毛、骨、血等,均应用不漏水的工具运至指定地点彻底销毁。
2.被炭疽污染或可疑污染的肉体、内脏、头蹄等,在6小时以内高温处理后供食用。如超过6小时,则须彻底销毁,血、骨、毛等应做工业用或销毁。
3.发生炭疽后,场地、运输工具、木制肉案等应用20%漂白粉或5%火碱或0.5%过氧乙酸消毒;金属器械,用具等用0.5%碱水煮沸30分钟;衣服煮沸30分钟,第二天再煮一次。与肉类接触的人员,要用青霉素作预防注射。
4.发现炭疽或疑疽要立即封锁现场,并报告兽医卫生防疫机构。

客户服务中心 马爱民 仇宝琴 张宝辉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