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品企业全部“自建奶源”不可取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自从“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乳制品企业就开始寻找更安全的奶源。很多企业不约而同地把自建奶源作为未来发展方向。这种方式既可以确保奶源质量,也可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不过,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的话却一石激起千层浪。  郭本恒在前不久举行的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第十八次年会上说,自建奶源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企业“做做样子,给媒体、给社会一个交代”,因为自建奶源成本太高,企业根本没办法自己建设。在郭本恒看来,解决奶源问题还是要走“社会化、专业化分工”的道路,而且,几年内就会彻底改观。对乳制品企业来说,自建奶源是一种标签,至于这背后有何等玄机,普通消费者很难了解。然而,保证乳制品的质量,降低乳制品的成本,这都需要乳制品企业实打实地下功夫,绝对不能说说了事。  广东省奶业协会副会长王丁棉认为,郭本恒的这番言论和观点是对中国奶业目前阶段的一个入木三分的表述。企业有没有必要自建奶源,是不是真的给社会一个交待?其实这个话题确实很复杂,目前的状况正如郭本恒所描绘的那样,很多企业仅仅是做做样子,为什么?因为“三聚氰胺事件”以后,很多的舆论导向都说三聚氰胺是在分散的奶农身上发生问题的,所以现在就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有企业主张自己养牛,那么自办奶源,同时要兼顾饮品加工,市场营销还要兼顾奶牛养殖,解决奶源工业生产基地,这总体上给企业带来投资问题,人力资本过于分散。第二,社会会分散企业对奶制品加工、市场拓展和市场营销的缜密和时间,顾了这里顾不到那里,所以企业要恒量一下,到底是否要走这条路。  “郭本恒强调要走社会化分工的道路,这个我是赞成的,我不主张蒙牛的新当家人孙伊萍女士说的,要到2015年实现百分之百的自办牧场。如果是这样,饮品企业要考虑一个问题:你到底有没有能力,而且这样的投入值不值得,又能走多远?”王丁棉说。  王丁棉认为,有两类企业是可以做到自办牧场的:一类是国有企业;另一类是已经上市的企业,上市融到的资金用来发展上游产品做奶牛养殖。但是完全实现百分之百的牧场来解决奶源,以及讲究奶源质量的保证,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原因有几方面:一是奶牛养殖是一个投资很大、回收很慢、风险很大的行业。它不单是过度耗费饮品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还兼顾其他饮品加入市场多方面。另一方面,现在所有的奶牛企业自办牧场,主要是解决奶源供应,当然自己办牧场,奶源的质量安全可能会有更大的保障,但是饮品企业一边加工、一边养牛,奶源问题解决了,那么现有的两三百万奶农,他们养的牛卖给谁,因为企业都把问题自己解决了,奶农不养牛他们怎么脱贫致富,这样就引发社会问题和整个农业产品结构调整的问题。所以饮品企业不能过分高调强调自办奶源解决自己的问题,还是要走社会化分工与奶农自养相结合的道路。  走社会化、专业化分工的道路,包括要顾及中国现有奶农分散的这样个体化养殖的现状,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来保证奶源的安全,防止类似“三聚氰胺事件”再次发生。  王丁棉认为,防止三聚氰胺类似事件出现,其实在于人的素质和行业自律问题,跟政府的监管也有点关系。“三聚氰胺事件”为什么发生,之前就是因为政府不理这块,谁去养牛、谁收奶源怎么运作没人管,全是抢奶源抢出来的,现在要堵死这个路子。还有就是奶牛养殖者、收购者以及牛奶产品加工者的素质、行业的自律、社会诚信、社会道德等问题。在整个牛奶产品的生产环节当中,每一个环节都要强调一点,除了守规则,还要注重很细致化的产品质量控制,如果这些做到了,人的素质没问题了,奶源的质量就有可能得到保证。中国广播网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