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的蛋白质、氨基酸需要

    1 、按基础氮代谢估计维持需要 基础氮代谢中氮的损失实际上反映出动物对饲料氮供给的基本要求,即维持氮需要,而且是净氮维持需要。将基础氮代谢的量转换成粗蛋白质后,除以饲料蛋白质用于维持的生物学价值即得到消化蛋白质的维持需要,再除以饲料蛋白质的消化率,就可得到维持的粗蛋白质需要。因此,基础氮代谢量、蛋白质生物学价值、消化率是估计维持蛋白质需要的必备资料。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R=6.25[(MFN × DM)+(EUN × BW0.75 )]/(BV × TD)

    R 为维持的粗蛋白质需要( g/ 天), MFN 为代谢粪氮( g/ 食入每千克干物质)

    DM 为食入干物质量( g/ 天), EUN 为内源尿氮( g/ 每千克代谢体重)

    BW 为动物的体重( kg ), BV 为蛋白质生物学价值, TD 为真实消化率。

    一些动物基础氮代谢排泄量列于表1。在应用基础氮代谢量确定维持蛋白质需要时应注意两种情况:一是用真消化蛋白质满足基础氮代谢需要时,维持的蛋白质需要与供给之间完全一致,直接通过计算即可;二是用表观消化蛋白质满足维持蛋白质需要时,由于对蛋白质的消化率估计偏低,在估计维持的粗蛋白质需要时,基础氮代谢中的代谢粪氮用 0.4 倍计算,可弥补这一偏低估计。

表1 一些畜禽维持的蛋白质需要

动物

基础氮代谢
(mg/ BW0.75 )

净蛋白质
(g/ BW0.75 )

消化蛋白质
(g/ BW0.75

粗蛋白质
(g/ BW0.75 )

育肥猪

小 猪

公 猪

母 猪

肉 鸡

蛋 鸡

奶 牛

山 羊

绵 羊

155-275

192-320

340

176

195-338

173-276

250

280

260

0.97-1.72

1.20-2.00

2.13

1.19

1.22-2.11

1.08-1.73

1.56

1.75

1.63

1.76-3.13

2.18-3.64

3.87

2.00

1.88-3.25

1.96-3.14

2.60

2.92

2.72

2.20-3.91

2.63-4.39

4.72

2.54

2.29-3.96

2.39-3.83

3.71

4.17

3.89

    饲粮蛋白质满足维持需要的生物学价值,在标准饲粮条件下,用实验鼠进行评定,可以达到 0.65 左右。在实际生产条件下,用 0.55 估计非反刍动物的维持蛋白质需要比较适宜,幼小动物(如育雏肉鸡或未断奶的仔猪)可用 0.60 或者更高。反刍动物饲粮蛋白质用于维持的生物学价值实际上等于微生物蛋白质用于维持的效率,用奶牛评定大致在 0.55-0.65 之间。虽然反刍动物中还存在未降解蛋白质,但所占比例不大,一般不超过 20-30% 。实际生产中,用奶牛的平均值 0.6 比较适宜,小肉牛可用 0.7 。

    饲粮蛋白质用于维持的消化率,非反刍动物比反刍动物高。生长育肥猪大约在 0.78-0.82 之间,平均 0.8 ;仔猪 0.75-0.90 ,平均 0.83 ;母猪与生长育肥猪平均值接近;公猪与仔猪平均值接近;鸡大约在 0.8-0.85 之间,平均 0.82 。

    反刍动物饲粮蛋白质用于维持的消化率主要体现在微生物蛋白质的消化率,因此反刍动物饲粮蛋白质的消化率与饲粮蛋白质水平无关,始终保持在 0.7 左右。

    2 、饲养实验估计蛋白质维持需要   这是较早评定维持蛋白质需要的方法。通过饲予动物适宜能量和蛋白质,使其处于不生产产品也不失重的稳衡状态时,饲予饲粮的蛋白质水平即反应了维持蛋白质需要。用此法评定维持蛋白质需要,必须选择实验前蛋白质营养状况良好的动物,否则可因体蛋白质耗尽,使评定的需要偏高。

    3 、维持的氨基酸需要  动物在维持代谢条件下对氨基酸需要变化较大。不同组织器官即使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相同,但周转代谢不同,维持氨基酸需要自然也不同。满足动物维持需要的程度不同,氨基酸之间的组成比例也存在差异,生长动物变化更大。成年猪、禽部分必需氨基酸需要列于表2 。

表2  成年猪、禽 EAA 的维持需要

动 物

赖氨酸

蛋氨酸

蛋+胱氨酸

色氨酸

苏氨酸

苯丙氨酸

苯丙+ 酪氨酸

亮氨酸

异亮氨酸

缬氨酸

精氨酸

组氨酸

猪 (mg/BW0.75 ) ①

禽 (mg/BW0.75 ) ②

36

10

22

44

58

9

10

54

82

18

12

44

57

25

81

27

73

24

82

-72*

81

12

注:* -72 反映体内精氨酸合成能满足维持需要和部分生产需要;

① NRC ( 1998 ) p.18; ② E. R. φ RSKOV(1988) p.38.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