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的能量需要——有关概念及定义

维持的
  1.基础代谢  
  指健康正常的动物在适温环境条件下、处于空腹、绝对安静及放松状态时,维持自身生存所必要的最低限度的能量代谢。基础代谢是维持能量需要中比较稳定的部分。各种动物都有自己的最低能量代谢强度。不过动物生命活动中真正的最低能量代谢,只有在理想条件下保持休眠状态才能实现,这对于人以外的动物很难准确测定。因此,在实际研究中,测定较多的是绝食代谢。
  
  2.绝食代谢(饥饿代谢或空腹代谢)
  动物绝食到一定时间,达到空腹条件时所测得的能量代谢叫绝食代谢。动物绝食代谢的水平一般比基础代谢略高。
  绝食代谢条件:
  第一,动物处于适温环境条件,健康正常,营养状况良好。
  第二,动物处于饥饿和空腹状态。对此条件在实际测定中常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以下指标作为判据:
  ①以稳定的最低甲烷产量作空腹状态的判据,这对反刍动物特别适用。其理论根据是瘤胃发酵产生甲烷的量与瘤胃中存在的饲料量密切相关。动物采食后甲烷产量明显增加,随发酵底物减少,甲烷产量相应下降,到一定时间后,甲烷产量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最低水平上,直到动物再采食后又上升。这一最低水平的甲烷值代表了胃肠中营养物质存在的最低限度,用其反映空腹状态比较合理。并且,甲烷产量可测。
  ②选用脂肪代谢的呼吸熵(RQ值)作为空腹状态的判据。基于动物体内营养素代谢的RQ值不同,而绝食条件下又以体脂肪氧化供能为主的特点,因此根据RQ值可判断体内代谢是否处于绝食代谢状态。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更适合用RQ值作判据。特别是杂食动物,采食后一定时间内,由于大量碳水化合物进入体内,RQ值接近于1。营养素达平衡后,RQ值很快接近0.707,这一RQ值反应体内开始动用脂肪供能,说明动物已处于绝食空腹状态。
  ③消化道处于吸收后状态的标准化。根据不同种类动物的消化特点,规定采食后达到空腹状态的时间,凡测定绝食代谢均按规定执行,使不同测定有共同的可比基础。非反刍动物采食后达到空腹状态的时间较易确定,猪需要72-96小时(h),禽需要48h,大鼠19h,人12-14h,兔60h。反刍动物较难确定空腹状态的适宜时间,一般至少都要120h以上。
  第三,动物处于安静和放松状态。对于人以外的动物难办到。处于饥饿状态的动物总是千方百计寻食,无安静可言。动物体的放松状态也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需要躺卧才能使身体处于放松状态的动物比站立处于放松状态的动物(如马)更难达到放松要求。马要在一定时间内处于放松站立也不容易。实际测定条件下允许动物站立并有一定活动,情绪安定程度随其自然。有人认为这样规定的测定误差较大,建议测定时间选在晚上不采食而又安静躺卧的时间进行,可以排除站立、活动、情绪影响。在这种条件下测定的代谢率(又叫休眠代谢率),与真正最低代谢相比,仍包括一定量的饲料热增耗。
  基于实际测定的绝食代谢或基础代谢与理论要求存在差异,不同测定者各自的测定条件也不完全一致。严格区分不同测定结果的适用术语及其含义很有必要。对人的测定叫基础代谢较恰当,而其他动物以绝食代谢较为适宜。

  3.随意活动
  广义的随意活动是指动物生存过程中所进行的一切有意识的活动。而这里主要是指在绝食代谢基础上,动物为了维持生存所必须进行的活动。实验条件下测定的绝食代谢与实际生产条件下的维持代谢还有差距,主要是活动量不同。实际活动量一般都比实验条件下大,但活动量的增加量较难准确测定。一般在确定维持能量需要时,活动量增减用占绝食代谢的百分数表示。牛、羊在绝食代谢基础上增加20-30%可满足维持需要。猪、禽可增加50%。活动量随动物种类和具体情况变化较大。舍饲猪、牛、羊活动量增加20%;放牧则增加25-50%;公畜另加15%;处于应激条件下的动物可增加100%,甚至更高。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