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饲料安全性问题推动饲料工业健康发展


华中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     于炎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动物性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动物性食品的安全性也越来越关注。吃“放心肉”、“安全肉”,成为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和迫切要求。保证动物性食品安全,涉及到动物性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一系列环节,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要保证饲料的安全性。我国当前在饲料安全性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   饲料中药物添加方面的问题

    随着集约化畜牧业的发展,在饲料中越来越普遍地添加抗菌药、抗寄生虫药和各种生长促进剂,可以说目前没有不添加药物的饲料。这些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可能残留于动物的器官、组织中,通过食物链而危害人类健康。

l.l  非法使用违禁药物   我国农业部于1998年发布了《关于严禁非法使用兽药的通知》,随后又继续发布了一些禁用药品的通知,强调严禁在饲料及饲料产品中添加未经农业部批准使用的兽药品种,严禁非法使用兽药。最近,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了《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222年3月,农业部又发布了《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以上规定的发布,是我国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为保证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所采取的行政管理措施。近年,一些饲料企业和畜禽养殖场(户)非法在饲料中添加盐酸克仑特罗等违禁药物,由此已引发数起食品安全事件,影响极为恶劣。当前和今后进一步贯彻执行上述规定,严禁违禁药物的生产、经营和使用,是确保饲料安全的一项重要任务。

1.2  不按规范使用饲料药物添加剂  我国农业部2001年7月发布了《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该《使用规范》规定了57种饲料药物添加剂的适用动物、用法与用量、停药期及注意事项等。《使用规范》将57种饲料药物添加剂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预防动物疾病、促进动物生长作用,可在饲料中长时间添加使用的饲料药物添加剂,如二硝托胺预混剂等33种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此类添加剂时,不得超范围(使用对象、期限)、超剂量使用,必须遵守停药期、注意事项等规定。另一类是用于治疗动物疾病,并规定疗程,通过混饲给药的饲料药物添加剂,有磺胺喹恶啉、二甲氧苄啶预混剂等24种饲料药物添加剂。所有品饲料中不得添加此类兽药成分,各畜禽养殖场(户)须凭兽医处方才能购买、使用此类兽药。此外还要求,兽用原料药不得直接加入饲料中使用,必须制成预混剂后方可添加到饲料中。

    按照上述规范科学用药是控制畜产品中药物残留的前提。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有不少饲料企业和畜禽养殖场(户)不严格执行规定。比较普遍的是超量添加,例如在禽料或猪料中添加喹乙醇的量超过推荐用量数倍甚至十余倍,或是将治疗剂量当作长期的预防添加量用于饲料中,因而导致动物(特别是禽)喹乙醇中毒事件屡见不鲜。其次是不落实停药期和某些药物在产蛋期禁用的规定,导致畜禽产品中兽药残留超标。还有些不遵守配伍禁忌有关规定,或者将不同品牌的饲料产品混合饲用,从而导致属于配伍禁忌的几种药物被同时使用。

2   使用饲料添加剂导致重金属元素污染的问题

2.l  添加高铜导致的问题      国内外的研究与生产实践表明,在日粮中添加高剂量铜(200~250mg/kg)可明显提高猪的生产性能,但高铜添加剂滥用会导致以下弊端:l)引起动物中毒。一般认为,猪日粮中铜的最高安全限量(极限值)为250mg/kg,超过这一限量就会导致铜中毒。2)引起动物某些营养素缺乏。高铜可降低铁和锌的吸收,从而引起缺铁和缺锌等不良反应。铜可促使饲料中维生素E的氧化速率提高而被破坏。3)影响动物性食品安全。长期饲喂高铜日粮,可使动物肝、肾中铜残留量显著增加。据报道,铜中毒的猪肝中铜含量高达750~6000  mg/kg,人食入这种猪肝可造成铜在体内蓄积,从而危害健康。4)造成环境污染。日粮中的铜经机体代谢后有90%以上随粪便排出体外,增加土壤中铜的浓度,导致土壤的铜污染。

2.2    添加高锌导致的问题   近年国外发现日粮中高锌具有促进仔猪生长和降低仔猪断奶后腹泻的效果。虽然高锌的作用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与商榷,但近年在猪饲料中添加高锌(2000~3000mg/kg,氧化锌形式)用来预防仔猪腹泻和促进仔猪生长的厂家日益增多。饲料中高锌的使用,同样会导致类似高钢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动物中毒的不良后果。有鉴于此,应当限制在动物日粮中使用高锌。

2.3  添加有机砷制剂导致的问题   目前我国允许作为饲料药物添加剂的有机砷制剂,有对氨基苯胂酸(氨苯胂酸、阿散酸)和硝基羟基苯胂酸(洛克沙胂)。它们在猪禽饲粮中的安全添加量分别为50~100 mg/kg和 30~50 mg/kg。近年来由于不少饲料厂家片面强调有机砷制剂的促生长作用及防病效果,加上有机砷制剂可使动物产品皮肤红润的误导,致使有机砷制剂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且添加量日趋增高,由此带来的环境砷污染令人担忧。砷是一种环境污染物,对人的健康有多方面的危害。许多国家近年来相继对砷制剂的应用作了严格限制或禁用。我国也应从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角度考虑,尽早规定禁止使用砷作为饲料添加剂。

2.4  镉污染的问题   镉(Cd)是一种有毒的重金属元素,属严重污染性元素,其特点是进入动物体内的镉排泄很慢,有明显的蓄积性,在体内存留时间长,生物半衰期达10年以上。动物长期摄入含镉量高的饲料容易引起慢性镉中毒,损害肾脏,导致骨质疏松症,还可引起贫血,损害生殖系统,并干扰锌、铜、铁在体内的吸收与代谢,从而导致铁、铜、锌的缺乏症。

3  饲料的环境化学性污染问题

    现代工农业生产中化学物质的广泛大量使用,给社会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污染了环境,给人类带来了危害。有毒有害化学物质除经由空气、饮水等进入动物体与人体外,饲料和食品中的有毒有害化学污染物也是危害动物及人体健康的重要渠道。

3.1  二恶英污染    二恶英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被动物摄入体内后,主要贮存于肝脏和脂肪中。二恶英能引起肝、肾损害和内分泌紊乱,危害生育和胚胎发育,损害免疫机能等,并有明显的致癌性。二恶英的来源主要为:废弃物焚烧和氯酚、氯苯、氯化苯氧乙酸除草剂、制浆造纸时的氯化漂白等化工生产过程。近年来二恶英污染饲料和食品的事件时有发生。

3.2  多环芳烃等典型化学污染物污染    多环芳烃、硝基多环芳烃、多氯联苯、氯代芳烃、硝基芳烃化合物等,和二恶英一样是我国环境科学界近年关注的典型化学污染物,其中不少污染物具有难降解、易积累、毒性强的特性,甚至具有致癌、致突变、致畸作用。许多重要的化学工业生产过程都可产生这类污染物,并进而污染环境和人类食物链。

3.3  农药对饲料的污染与残留问题    农药污染与残留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人们的关注,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它与食品的安全性息息相关。从饲料卫生角度考虑,农药在农作物(饲料)中的残留,被动物长期采食后,可在动物体内积累和在畜产品中残留,进而影响人体健康,并严重影响外贸畜产品出口。农药残留及其产生的污染后果是严重的,但在目前的植物保护中,农药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有机氯农药已停用达20年,但在许多饲料和食品中仍有较高的检出率。因此,在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应加强对饲料中农药残留的监测,严禁农药残留量超标的饲料进入市场和使用,通过对饲料中农药残留的控制进而控制畜产品的农药残留。

4   饲料的生物性污染

    饲料的生物性污染包括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污染、寄生虫及饲料昆虫的污染等,当前特别应注意的是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污染。

4.l  病原微生物对饲料的污染病原微生物污染饲料并随后污染畜产品,这是人畜共患传染病传播的重要途径。近年欧洲爆发的震惊世界的疯牛病事件就是明显的例证。无数事实表明,人畜共患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可通过排泄物、水、空气等污染畜禽饲料,这些被污染的饲料进人畜禽体内后可通过其产品转移、传播,危害人类健康。这类病原微生物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布鲁氏菌、结核菌、炭疽菌、口蹄疫菌、耶尔森氏菌(Yersiniosi)、弯杆菌、肉毒梭菌等。值得注意的是,某些曾经被认为已得到控制或灭绝的流行传染病近年又有复发的趋势。如近年法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相继爆发了牛、羊口蹄疫,并且正向世界广大地区蔓延。对此,我国应当采取严格的防范措施。饲料行业应特别注意加强对动物性饲料产品的卫生监督与管理。

4.2   饲料霉变   世界上每年由于霉菌污染粮食和饲料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我国广大地区(尤其是南方)饲料霉变问题相当严重,不少饲料厂家和养殖场(户)甚至把已经严重霉变、不能食用的粮食产品喂给动物。饲料霉变可引起多方面的危害,受霉菌污染的饲料营养价值降低,脂肪、胡萝卜素、维生素E、维生素B1含量显著减少,代谢能下降,蛋白质品质(尤其是赖氨酸含量)下降,适口性不良,产生的霉菌毒素易引起动物急性或

慢性中毒,有些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杂色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岛青霉毒素等)具有很强的致癌性。因此,饲料与养殖行业应重视饲料原料与产品的防霉工作,加强对饲料中霉菌及其毒素污染的监测。

5  转基因饲料的安全性问题

5.1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通常将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主要是DNA重组技术)导入外源基因而选育获得的生物体称为转基因生物(包括转基因植物、转基因微生物和转基因动物人来源于转基因生物及其衍生产品的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