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的安全性与环境污染的相关性

                王君荣      徐会梅   山东牧校     

    饲料的安全性是指饲料在转化为畜产品的过程中对动物健康,正常生长,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生活不会产生负面影响的特性。饲料安全即食品安全的理念在全世界已成为共识。我国政府也一直把健全饲料法规,禁止在饲料中滥用抗生素、激素等药品作为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维护人民健康的重要措施,颁布了《饲料与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由于饲料法规在宣传落实局限性与饲料配合技术的不合理性,使饲料的安全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对畜禽并通过产品对人类健康,通过排泄物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土壤与水源的污染又威胁到料的安全性,如此反复,后果越来越严重。了解饲料与环境的米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重视饲料的安全性,增强改善环境的责任心,以保证人类健康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1.饲料中微生物的污染

    1.1.引起饲料霉变。这样的微生物主要有曲霉菌、青霉菌、镰刀霉菌等。特别是黄曲霉菌对饲料原料造成的污染成为原料保存重点关注的问题。在夏天高温高湿的环境中,玉米、豆粕、麸皮都很容易滋生黄曲霉菌,这些菌株不但对饲料中的蛋白质与糖化淀粉有很强的分解能力,产生刺激性的气体,颜色异常,粘稠结块,营养价值与适口性都下降,更严重的是它们能产生多种毒素,尤其以黄曲霉毒素B1毒性最强,是一种"三致"物质,它不易溶于水,耐高温,不易被破坏,对畜禽造成严重危害。上世纪60年代,英国一养殖场10万只火鸡因食用霉变的花生粉引起中毒,三个月内火鸡相继死亡,而且这种毒素已在畜产品乳。蛋、肝、肉中检出。但这种危害可以通过加强对原料的管理而大大减轻。如把原料保存在干燥、凉爽的地方,控制水的含量并通过使用饲料防霉剂如丙酸钠,使黄曲霉难以生长繁殖。

    1.2.微生物通过饲料污染畜产品。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肌病毒等微生物能通过饲料不但引起畜禽肠道感染,可能发生外毒素中毒,而且污染畜产品,这种污染往往造成严重后果,直接威胁到人类健康。英国发生的"疯牛病"其传播途径就是因为利用了被微生物朊病毒污染的肉骨粉而引起的。为此应谨慎进口与使用肉骨粉,并进行质量跟踪检查,最好不用于反刍家畜。

    2.药物添加剂对人类与环境的影响:药物添加剂通过在产品中的残留威胁着人类的健康,通过排泄物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这是危害因素中作用最大的一种。

    2.1.滥用违禁药物。我国饲料法规明确规定了适用动物的17种驱虫药和11种抗生素,同时规定了药物的最低、最高使用量,停药期与配伍禁忌。可是少数厂家、商家和养殖者只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置国家法律于不顾,在饲料生产和养殖过程中使用违禁药物,如盐酸氯丙嗪、已烯雌酚、肾上腺素、盐酸克伦特罗等。用"瘦肉精"喂猪造成香港17人中毒,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因畜产品残留性激素而导致的儿童性早熟现象越来越多。职能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对相关人员要进行普法教育,违法者要严惩不怠。

    2.2.超量使用药物。常用的药物添加剂主要有抗生素和驱虫剂,特别是抗生素作为添加剂历史已久,它不但能杀死、抑制病原徽生物,而且能刺激畜禽生长,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在促进畜牧业发展上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长期使用所产生的弊端已显露出来,主要表现为破坏正常微生物群,导致微生态平衡失调;促进耐药菌株的增加,产生耐药性;降低免疫功能,抵抗力下降,更易感染疾病,在预防与治疗时只能提高使用量,从而引起恶性循环:产品中的药性也造成环境污染。近几年来,因肉仔鸡体内药物残留太多而出口日本的量大幅度下降,给畜牧业带来严重的损失。因此,使用药物除了严格遵守用药原则外,还可使用环保型产品代替部分抗生素。这些新产品对畜禽无毒副作用,不产生抗药性,产品中无残留,不污染环境。

    2.2.1使用益生素。益生素是一种在体内能够用来促进生物体微生态平衡的有益微生物及产物,是一种微生态制,它可以使被杭生素破坏的微生物群恢复平衡。其菌种主要有乳酸杆菌、双歧杆菌、链球菌、酵母菌、枯草杆菌等,一般用复合制剂,如日本研制的EM制剂。微生物专家魏曦预言"光辉的抗生素之后是光僻的微生态制剂时代"。我们应善于利用新成果。

    2.2.2  使用肽制剂。肽制剂有效成份是生物活性肽,它是分子量很小的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小肽,现代营养学研究认为动物对蛋白质的需要并不完全由游离氨基酸完成的,日粮中必须有最小浓度的肽。肽在体内能直接被吸收,除具有营养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它作为活性物质起调节作用,促进生长,增强免疫力。这种产品正处于起步阶段,均是含有活性肽的初级产品,如脑膜蛋白粉、血浆蛋白粉等,它们在断乳仔猪饲料上使用已取得成功。

    2.2.3  开发中草药。中草药作为添加剂,由来已久,属于环保型药物,并且具有很强的防病治病能力,特别是对病毒性疾病有独特作用。中草药在养殖业上已广泛使用,如白痢散在预防仔猪白痢上有明显的作用。现在中草药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高效、浓缩、不同剂型的中草药添加剂是研究生产的主要方向。

    2.3  落后的兽药行业。我国生产的药品多为国外淘汰的或禁用的,如喹乙醇、阿散酸、杆菌肽锌、泰乐菌素、维吉尼亚霉素等,还有部分为仿制品。随着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加强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们将面临着药物过分依赖于进口与因药物残留太多出口困难的局面,这会影响到畜牧业持续稳定的发展,为此,国家应从政策上扶持兽药行为,加强兽药的研制与开发工作,促进兽药行业的健康发展。

    3.饲料中微至元素对环境的污染

    现代畜牧业过分强调微量元素的作用,特别是在养猪业中,由于日粮含250PPM铜能刺激仔猪生长,高铜饲料广泛使用,近年来高锌饲料在断乳仔猪的饲养中也越来越多,考虑到元素间的相关性,其它元素如铁、锰等相应提高,高剂量的微量元素大量的未吸收,从粪中排出,污染环境。我们可采取合理措施减轻污染,如添加微量元素添加剂;逐步用有机元素代替无机元素添加剂,提高利用率;严格控制砷制剂的使用。

    4.饲料中天然有毒有害物质的危害

    一些饲料含有一种或多种有毒有害物质,如植物性饲料中的生物碱。氰糖体、皂苷、棉酚。单宁、植酸、蛋白酶抑制剂与有毒的硝基化合物,动物性饲料中的组胺、抗硫胺素等,这些成份轻者可降低饲料的消化率,重者可引起急、慢性中毒,同时能进入产品中对人类造成潜在威胁。我们可以适当的措施减轻或消除这些物质的毒副作用,如对热不稳定的成份可通过加热的方式消除,机械加工可除去存在于籽实种皮中的有害物质如单宁,还可使用酶制剂以达到变害为利的目的。

    5.工业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污染又造成饲料污染

    这些污染源主要有工业"三废"与农业大量农药,它们含有机磷、有机氯、有机氮、重金属汞、铅、砷等严重污染土壤、水源与空气,并通过饲料与产品威胁人类的健康。现在许多畜产品中已测出"六六六"、"TIT",超标率在70%以上。日本的"水俣病"是由于汞对水的污染通过饲料与产品链残留于人体而引起的疾病。比利时发生的"二恶英"事件就是因为工业污染中"二恶英"通过饲料在畜体中积累,又通过肉、蛋、奶威胁人类。减轻环境污染是全世界的共同责任,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我们畜牧工作者来说责无旁贷,利用我们的长处做一点具体的工作,一是可以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和单细胞蛋白技术,以酿造厂、食品厂和制药厂的废液、废渣为原料,生产蛋白质饲料,二是减少粪便的排出量,对其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以便综合利用。

    6.畜禽排泄物对环境的污染

    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是通过畜禽排出气体和粪便实现的。反刍家畜产生的甲烷对太空造成严重的污染,而有形粪便的污染更严重,除了上面提到的矿物质元素与药物外,还有含氮、磷的有机物及其分解产生的不良气体。特别是畜牧业由传统分散饲养转向集约化规模生产中产生大量的粪便与污水,如一万头猪每年排出107吨氮和31吨磷,如处理不当,造成土壤与水源的严重污染;粪便中的部分有机物如尿素、含硫氨基酸、色氨酸在细菌作用下降解为硫化氢、粪臭素等异味物质,特别是在冬天封闭式养殖场中,不良气味对畜禽造成的应激是非常严重的,易引起呼吸道疾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解决这个问题。

    6.1合理设计饲料配方。现代养殖业过分提高口粮中蛋白质水平是一个误区,饲养标准强调日粮中蛋白质的利用率,蛋白质过高不但造成资源的浪费,还会加重粪便的污染。我们应该在日粮中使用氨基酸添加剂,降低蛋白质水平,同时使用蛋白酶提高消化率。植酸酶的使用不但可以提高日粮中有机磷的利用率,而且减轻磷对环境的污染。

    6.2  选用合适的加工工艺应充分应用高新技术改变饲料的品质和物理形态,如利用生物制剂处理,饲料的颗粒化、膨化、热喷技术等加工工艺,一定程度上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减少排泄量。

    6.3  使用臭味抑制剂。EM制剂显著减轻畜舍异味。美国一公司从荒漠中的丝兰属植物中提取一成份制成降臭灵有良好的除臭效果。以天然沸石为主的偏硅酸盐矿石也能吸附一定的有害气体。

    6.4  及时处理粪便,以防在舍内发酵。

    6.4.1  粪便的饲料化。鸡对饲料的消化不充分,鸡粪中含有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