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适用范围
菜籽粕(RSM)及一般菜籽(RS)中的异硫氰酸酯的测定。
2 测定原理
菜籽粕中的硫葡萄糖甙,在芥子酶的作用下生成相应的异硫氰酸酯,用二氯甲烷(或氯仿)提取后再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
3 试剂和溶液
二氯甲烷或氯仿、丙酮、氨水、无水乙醇。
pH 7.0缓冲液:0.96 g的柠檬酸溶于蒸馏水并稀释定容到50 mL的容量瓶中,取出35 mL加入165 mL的磷酸盐液(5.68 g的AR级 Na2HPO4)配成200 mL,测试pH值,调至7.0。
芥子酶:磨25 g黄芥籽,用75 mL丙酮与175 mL蒸馏水的混合液萃取1.5 h(可用低磁性搅拌器),然后混浊液离心过滤或用真空泵抽滤,弃去滤渣,加入330 mL 70 %丙酮溶液,收集粘性的芥子酶沉淀物于丙酮中冷冻储藏,有效期约1周。
4 主要仪器与设备
紫外分光光度计(有10 mm石英比色皿)、恒温水浴锅,实验振荡器(振荡频率100 次/min)、可调定量加液器(50~250 μL)。
5 步骤
5.1 样品制备 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至少500 g,四分法缩分至50 g,再磨细,使其80 %能通过0.28 mm筛。
5.2 测定步骤 精确称取100 mg经磨细的菜籽粕到玻璃瓶中(若测饲料称500 mg)。加入1 mL pH=7.0的缓冲液,溶于大约5 mg芥子酶,准确加入2.5 mL的二氯甲烷或氯仿及一颗玻璃珠。紧闭盖子,于振荡器上振摇2 h后静置直到瓶底的二氯甲烷或氯仿层澄清。转移100 μL二氯甲烷溶液到玻璃瓶中,该玻璃瓶预先准确加入6 mL氨基乙醇(1份浓氨水,加4倍的无水乙醇),盖上试管后置于50 ℃恒温水浴锅恒温2 h。冷却,调整紫外分光光度计,吸收波长235、245、255 nm,使用100 μL二氯甲烷混在6 mL氨基乙醇的溶液作为空白。
5.3 计算
5.3.1 吸收光密度:OD245corr=OD245-0.5×(OD235+OD255)
5.3.2 异硫氰酸酯总量(mg/g):
其中:X:试样中异硫氰酸酯的含量,以每克样品中异硫氰化物质量(mg)表示。OD245corr:试样的吸收光密度。m:试样的质量(g)。28.55:转换因素,吸光度为1时,每升溶液中异硫氰酸酯质量为28.55 mg。
6 结果与分析
6.1 精密度 用本方法和国标银量法分别对同一个菜籽粕样品进行测定,测定结果见表1。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很接近,相差约0.066 mg/g,且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均具有很好的重现性(两种方法变异系数都在5 %之内)。
表1 菜籽粕中异硫氰酸酯的测定结果 mg/g
1 |
相关文章 |